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专访佳格天地创始人张弓卫星遥感技术与金融

来源:遥感 时间:2024/8/23
作者:李愿“在硅谷,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紧密结合,这种新的模式太令人振奋了,我应该去干这个事儿,哪怕是千难万难。”曾就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8年的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佳格天地”)创始人兼总经理张弓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记者采访时称。张弓所说的“事儿”,就是卫星遥感技术。“以前人类是趴在地上看世界,现在我们通过卫星天眼来洞察世界,以上帝视角观察地表上一丝一毫的变化。”在张弓看来。卫星遥感技术怎么和产业结合?张弓介绍称,实际上,这项技术在农业保险、信贷、农产品期货交易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且从效果来看,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目前金融领域合作的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期货、农担公司等。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第一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今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银行业保险业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涉农金融领域的应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批量获客、精准画像、自动化审批,切实提高农村地区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保险的数字化、智能化经营水平。不过,张弓看得更远。“中国作为产业上最核心的国家,佳格天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做数据的建设者和标准的设立者,用几百颗卫星、几十个不同的数据提供商做整合,实现标准化的数据输出。”张弓表示。张弓,受访者供图如何在农业金融领域应用?《21世纪》:佳格天地的核心技术及其应用都有哪些?目前外界可能主要了解的是夜光指数等个别项目。张弓:佳格之前一直都是做基础相关的应用,最近在逐步推进包括给金融在内的企业做信息服务、数据服务,这项技术最近在国外也比较时兴。这项技术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把地面上的摄像头搬到天上去,天上的摄像头好处是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拍摄到。这项技术尤其对于金融场景来说,最核心的是有几个特征:数据的公共性、公开性、客观性、合法性、及时性、全面性、可追溯性。怎么理解?人类是一个公共空间,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发射的卫星,拍摄的照片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内容是一致的,就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我们也没有特殊渠道拿到一些独特的数据,数据的客观性不会受到质疑。及时性是指卫星能够及时拍摄到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时滞主要在于数据的汇集和处理过程;可追溯性是指卫星不仅能记录地球上当前发生了什么,还能追溯大概5年甚至10年前发生了什么。这项技术国际上叫Alternativedata,最近几年发展特别快,在中国翻译过来叫“另类数据”,中文的翻译可能不太准确,给人感觉是比较特色或者什么的,其实不是这样。“另类数据”意味着还有主流数据,比如我们经常采用的审计、调查、统计等方法获得的数据。由于国外数据体系建立得比较完备了,Alternativedata指的就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去获得的数据。我觉得这件事在中国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数据体系的构建虽然速度特别快,但毕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跟经济金融相关的数据,可能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四五十年的时间做出来的,进步非常快,但还在完善之中,所以“另类数据”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经常用中国的交通法规来举例,中国有很完善的交通法规,但中国进入汽车社会才二三十年,我们的社会习惯、人的习惯和认知都还在发展之中,以前可能有时候(交通)会比较混乱,有了摄像头以后,违章停车、闯红灯就少了很多。如果“另类数据”和中国的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结合起来,从规范整个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会起很大的作用,我也期待“另类数据”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业务的核心落脚点在农业和金融为主的运用,逐步推进其他相关应用。《21世纪》:在农业和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张弓:农业和金融涉及到两个行业,我们都在做,我取一个交集的部分讲讲,农业金融。农业金融针对的是农业信贷,这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主要是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今年4月,央行等七部委启动了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里面就提到了卫星遥感技术的运用。过去做农业信贷,主要就是信贷员带着资金找农户贷款,这么做最大的问题是,绝大部分农户没有信用记录,没有银行交易流水,也没有工资单(收入证明),没有有价值的资产。这就陷入了一个困境,通过“地推”的方式,信贷员走村进户,一个一个农户问要不要贷款,做起来非常难,且信贷额度也比较少,利息更少,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我们的技术怎么做呢?通过我们天上的摄像头给农户提供收入证明和资产证明。收入证明是什么?首先确定某块地是你的,然后通过追溯的方式,来看你过去几年有没有好好种地,现在种了什么作物,可以测算大概的收入情况。资产证明主要是土地和宅基地,可以看宅基地上是小洋楼还是其他的房子。这样做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一个是数据采集成本,我们的数据成本特别低;第二个是降低贷款坏账率。按照传统的信贷方式,是否贷款、贷款多少会提前设定一些条件,贷款户会想办法去满足这些条件去拿到贷款,造成了逆向选择,坏账率非常高,我们这种方式就可以把坏账率降下来。一亩地数据成本只有几分钱《21世纪》:这项技术听起来很复杂,但你也说成本很低,低到多少?我们知道农户贷款一般收益相对也很少。张弓:技术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一亩地的数据成本非常非常低,甚至几分钱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地上摄像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范围有限,很难移动,地面铺满摄像头这件事非常难。但天上摄像头,大概有几百颗卫星就能实现对地面全覆盖了,我认为是未来人类社会获取数据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当然,我说的成本极低是针对农业领域,如果有更高精度的要求,比如30cm*30cm,成本会高一些。农业领域基本上10m*10m精度量级就已经很高了,再高精度操作也不需要,这也符合中国农业实践,当然太粗糙了也不行。10m*10m与30cm*30cm的成本差别有多大?每下降一个数量级基本就是倍的价格(10m到1m是一个数量级),平方的关系。《21世纪》:目前已经在哪些地区运用了这项技术?具体在跟哪些机构在合作?张弓:南北方都有,包括四川、安徽。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都有合作,还有保险公司、农担公司,农担公司主要因为它要提供担保。总体来说,保险做的相对多一些,因为之前保险政策推动力度更大一些。现在我们非常能体会到国家在这个层面推动的决心,监管部门今年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同时城商行、农商行要回归本源、回归主业,这些必然要用到新技术,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又利金融机构本身的事情,大家为什么不推?技术存在哪些可能的误差?《21世纪》:我们国家地形复杂,这项技术运用起来会不会有误差?张弓:有不同的模式,但方法是一样的。我可以讲讲这项技术在农作物运用的原理。我们人眼看农作物主要是看绿不绿,绿就说明种得好。但卫星遥感技术不是看它绿不绿,而是看它红不红。人眼看植物是绿色的,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蓝紫光和红光,不吸收绿色。卫星遥感镜头可以分波段来去读取数据,看它吸收了多少红光、多少蓝色光,来确定这块地到底种了什么作物,是大豆还是玉米等。这其中涉及一个建模过程,通过建模来区分到底是什么作物。因为不同作物吸收能量不同,最后转化为有机物的效率也不同,比如大豆的转化效率很高。《21世纪》:那怎么区分这作物是野生的还是种植的?张弓:这是个好问题,这涉及到另外一技术。区分这块作物是野生的还是种植的,主要从生长周期来判断,野生和种植的作物生长周期差别特别大,我们会去观察它的生长曲线,也会根据每种作物的生长曲线去分辨它到底是什么作物。在观察之前我们会先把一块地给圈起来,在农业领域,一般是以10m*10m为一个单位,确定这个单位里是什么作物,生长情况怎么样,收成怎么样。《21世纪》:我们怎么确定这些数据没有被人为操纵?张弓:我理解你的问题应该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权属的问题,这个产品到底是你的还是别人的,这个我们可能没法去认定,我们只能看到真实的物体,知道物体存在这个层面;第二个是精度的问题。我们这类数据的好处是求真,尤其是一些宏观角度,是特别明确的。比如,钢铁厂的能耗,钢铁厂没事是不会烧煤的,烧煤能源消耗巨大,当然不是说不能做假,但是对于钢铁厂来说做假的成本巨大。再比如铁矿石,全球铁矿石就那么多,全部在我们的天眼下面,全球的一举一动都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并且核心的问题是总量变化,总量是非常确定的,做不了假。当然具体到一些细微的东西,是否能做假,我们的数据也不能完全做到真实,所以在某种角度上需要数据更加真实可信,我们也会不断推进。核心竞争力在哪里?《21世纪》:刚才你也说到这项数据获取成本极低,那它的门槛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在哪?张弓:数据成本极低,不代表门槛低。第一个门槛,做数据处理,你刚才听我讲完了,是不是也觉得处理过程感觉很复杂,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建立一套自动化的模型,因为这些数据都需要更新,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项技术最重要的一个门槛就是如何去自动化处理这些数据。中国20亿亩耕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何实现全部的自动化处理,是很复杂的一个事。以农业和金融为例,数据更新频率是每周甚至每天,一颗卫星数据出来以后就得立马把它做出来,但是天上有几百颗卫星,这些几百颗卫星又来自不同的数据供应商(不同数据供应商的参数指标可能存在差异),同一块土地就有标准不同的几百个数据。而且受到天气影响,同一块土地的数据可能清晰度不同。所以,面对这些不同标准的数据,我们就得建立一个特别复杂的数据平台,来承接这些不同供应商的数据输入,把这些数据整合好之后,实现标准化的数据输出,这也是之前始终困扰着我们的巨大问题。目前佳格在做的事情,很核心的就是要输出这种高品质、高标准的数据产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仅仅提供一个数据报告。第二个门槛也是我们争取突破的,就是在技术应用时对业务的真正理解。以前我们做得很多的卫星相关的应用,其实都是以地理空间为核心,大多数应用都是在为测绘局、国土系统服务,后来发现我们不能只给客户一个半成品,要直接让它可以被应用,比如农业领域,要直接落到产量、种植期、农业灾害等这些层面上;对金融也是一样,比如保险要直接落到赔付率,落到具体标的,形成一个结构化的输出,而不只是图片。再比如农业信贷,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电子化的收入证明、资产证明,以及农作物品种、生长过程等。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需要真正懂这些业务。从公司的角度,我们需要召集这些领域的人才,实现不同专业领域的融合,同时我们也要不断跟客户磨合,否则什么东西都做出不来。比如在保险领域,以前我不懂保险,经过了非常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做出来真正可用的产品。《21世纪》: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你们为客户比如银行,提供数据产品,这些数据产品是作为其风险模型中的风险参考因子,那在他们所有数据里,这个比重能占到多大?张弓:这个可能要分不同的行业。举个例子,财产保险,财产保险的核心就是财产本身,那我们的核心就基本上是一直盯着财产就行,非常容易理解。农业信贷就不同,其实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比较忐忑。为什么,做信贷其实就要给客户做画像,一个全面的画像,我们忐忑的就是担心我们的数据会不会太薄了。所以,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二个核心竞争力:对业务的理解。当我们真正进入应用以后,发现这里太缺乏数据了,没有任何可信的数据,这个时候我们的数据就会特别重要,特别有价值。上面也提到了,农户基本上是信用白户,收入证明、资产证明什么都没有。而且我们已经检验了数据的有效性,比如农户贷款领域,最基本的就是不良率,虽然会涉及到不同的区域,但基本上我们的技术手段能把不良率降低一半。《21世纪》:也就是佳格最大的竞争力之一就是对业务应用的理解能力。但金融机构自身对各种风险因素可能考虑更全面,佳格怎么和他们竞争,比如就有一家股份行发射了自己的卫星,而没有从你们这里买产品。张弓:首先,我觉得我们跟金融机构不是竞争关系,我们不放贷款,也不卖保险,完全不做这些事情,只是给他们提供数据服务,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各种因素的全面考虑,比如怎么去设计模型、推广产品、放贷款,那些都是金融机构的事情。具体到风险因子的设计考虑,我们会参与到我们的客户业务中,也会输出我们的一些经验,但还是他们起主导作用。为何没有只服务于投资?《21世纪》:除了农业信贷,佳格在投资领域也有一些涉及,能否具体讲讲?张弓:工业领域比如能源、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也包括物流、交通等相关行业我们都在做,具体到一个工厂,比如它有没有生产、具体的生产情况等,我们都可以监测出来。拿钢铁行业举个例子,按照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来讲,首先体现我们的宏观性,宏观性是产业链上游铁矿石的开采,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开采就是几个主要的露天矿,巴西、澳大利亚、几内亚等,我们能看到露天矿生产的进度,以及主要出口港库存情况。比如,几年前巴西淡水河谷的矿因为水灾造成尾矿矿难,生产停止,我们都可以知道。你们可能会比较奇怪,这怎么知道?就是利用天上摄像头,我们叫天眼,天眼上面有热红外的传感器,我们可以知道矿场每时每刻往外排了多少热量,根据能耗能反推出来产量是多少。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知道每一个高炉的生产情况,全国几百家规模以上的钢铁厂,我们都可以知道它在哪,然后反推出来它的生产情况。紧接着就是下游市场,下游市场主要在中国,以基建为主,我们主要看全国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基建情况,分析的核心就是避免地面建筑这个月和上个月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是地基往下挖深了多少,以及往上涨了多少。知道全国基建的建设进度非常有意义,在中国其实一二线城市数据非常清晰,变化不大,所以对比频次不高,可能按月或者季度来对比进度,但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这样的数据有两个好处:一是快,比其他人提前知道,我们知道,不管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企业自己发布的数据,都有滞后性;二是真实,上面说到我们的数据有公开性,公开数据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一个求证的路径。实际上国外也在做相关的数据,一部分是做他们本国的业务,另一块就是做中国的业务,占比非常大,尤其是对中国上市公司或者相关数据。所以,我们的数据某种意义上也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前端,通过这种技术去观察中国自身如何,全世界如何。《21世纪》:听下来,感觉这些数据服务投资更好,而不是应用于农业信贷。张弓:其实很多客户也跟我说,你们数据核心用处就两个:一是投资,二是大宗商品交易,任何人都先想做这两个事。我也特别理解,但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我也认真思考过,我讲一下我的思考路径:我当年想做这事情的时候,就直接奔着说先自己搭一个模型,要不上来炒期货,但是随着看了一些美国金融发展史的书,就觉得这事儿不对。为什么?你会发现历史上像这种先进的技术进步在金融领域其实很常见,比如信鸽、电报的发明,大家想一想就知道,这些技术只能带来短期的超额收益,不会带来长期的价值。因为这些数据都是公开数据,你可以这么做,别人也可以。我觉得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存在着一个历史契机,就是打破原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模式,目前我们也在跟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制定在金融市场上立得住的标准,能够被大家所认可,大家能从中获得收益的标准,这也是我非常有信心,而且有耐心去长久做的事,这件事不是两三年甚至不是五六年的事情。就比如我们现在主推的夜光指数,就是要不断在生产、交易和投资的过程中,让大家从中获得收益。而对于我们来说,夜光指数的推出没有带来直接收益,我们就是想得到大家的反馈,建立指数。事实上,佳格有很多东西我们是不卖的,基本免费让大家来用,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