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未来五年,气象科技创新何处发力点开寻找答

来源:遥感 时间:2023/5/21
                            

日前,《中国气象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发布。

方案明确未来5年气象科技创新目标

到年,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年翻一番

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高

科研生态更加优化

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数值模式、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工作方案》围绕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科研机构试点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27项重点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重大天气气候机理研究、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第二代再分析系统、气象观测装备技术、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气象融合应用、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等是解决气象科技“卡脖子”问题攻关重点。

《工作方案》提出,将着力解决研发队伍体量小,领军人才不足,研发机构分散、重复,整体创新效能不高等问题,优化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业务单位、省级及以下气象业务单位学科和研发布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统筹优势资源,完善学科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组一批研究机构,突出战略核心科技力量。健全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等系列举措融入《工作方案》。

那么未来五年,气象科技创新究竟在何处发力?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姚学祥为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划了重点——

GRAPES数值模式基本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跻身国际前列,第二代气象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

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由以跟踪为主发展到跟踪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

提升至战略高度——

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气象这项科技型事业中,科技创新是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必然要求。“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靠科技吃饭,这应该是气象工作者的共识。”姚学祥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事业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步伐和世界气象科技发展趋势。去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把“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列为重点任务,启动了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气象联合基金,大气再分析、气候系统模式、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冬奥气象科技、快速辐射传输模式等核心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对业务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外场试验现场。(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但对照“核心地位”“战略支撑”等要求,气象科技水平仍然有差距,比如科研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布局不合理、研发机构小而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愈加制约事业发展。

冬奥气象探测团队进驻延庆。图/张曼

姚学祥指出

出台《工作方案》正是要通过具体措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强化科技创新在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要用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用作风建设带动学风转变,关键要知行合一,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坚决。

明晰主攻方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关键时刻招之能战,战之能胜,需要科技底气。

《工作方案》围绕未来五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定了加强重大天气气候机理研究、研发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研发第二代再分析系统、推进气象观测装备技术研发、强化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气象融合应用、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等七项重点任务。

“目标是数值模式、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当前,世界气象组织通过了建立更综合的地球系统方法战略计划,世界主要气象强国都在加快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奔跑在全球科技创新轨道上,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寻求自主研发突破势在必行。“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要在统筹资源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上下功夫。”姚学祥介绍。

同时,要聚焦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着眼长远系统谋划,加强研究气象与农业、海洋、交通、环境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关系,寻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小尺度灾害天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突破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作主题报告。(图/沈中)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率需提高

当前,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率需要提高。姚学祥表示,《工作方案》提出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统筹资源试点、重组一批研究机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系列举措,正是要找准障碍和“堵点”,下大力气解决研发队伍体量小、领军人才不足,气象研发机构分散、重复,整体创新效能不高等问题。

根据《工作方案》

布局优化

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业务单位、省级及以下气象业务单位等作为创新体系的领军和中坚力量,布局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进一步提高

瞄准前沿

瞄准若干前沿领域,数值预报研发机构、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气科院海洋气象研究分院(青岛)、气科院高原气象研究分院、亚太台风研究中心、服务“一带一路”的气象科研机构等都有望成为新的创新单元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做大做强气象科研院所,既是国家要求,也是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姚学祥表示。

营造创新生态——

深化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创新,最紧迫的任务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姚学祥表示,改革贯穿于《工作方案》始终,在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科研机构试点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多项举措,就是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速发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让气象科研人员“真正静下心来”

全面而深刻的改革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涉及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

姚学祥举例说,让气象科研人员“真正静下心来”,呼唤更加健全的科技评价机制。

《工作方案》提出推行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全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不把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让“帽子”、奖励等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本质。

再比如,面对科研与业务融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也需要制定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构建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分类评价指标,引导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领域转化,进一步研究面向气象业务的公益性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原标题:《未来五年,气象科技创新何处发力?点开寻找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