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资源 >> 正文 >> 正文

省市区出台政策支持武汉青年挑大梁当主角,

来源:遥感 时间:2023/5/16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在刚刚结束的华创会“光谷科创新机遇”专场活动上,毕业于国外知名院校的36岁博士全琎带着“氢燃料电池应用解决方案”与光谷签约,他说,“武汉富有机遇”。当下,东湖科学城正在加紧建设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催生更多科技“奇果异香”。

在武汉,从科学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一群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形成。“当下,创新成为城市共识,创新平台搭建了用武之地。”武汉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的主赛道上,一群敢打敢拼的青年科技人才已开始领跑。

把最新鲜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年轻人

院士团队里35岁以下人才超1/3

年出生的博士后杨博是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团队中的年轻一代,算是师门中的“徒孙”。最早的卫星数据处理要依托人力,而他要解决的是智能处理海量遥感影像数据。

“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今年82岁的李德仁说,团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年轻人去科研的第一线攻关,不能把他们当作“劳动力”,而是要把最新鲜、最有难度、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年轻人,同时不断激励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去自主创新。在他的团队里,目前35岁以下的人员占35%。

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当前,在测绘遥感、生命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武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乃至企业,正在形成“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优秀博士生群体”的梯队培育建设体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科技大数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钟永恒研究员每年负责发布《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根据他的观察,年,湖北省新增的某项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楚才”中的青年骨干保持了可喜的增长,也证明了湖北创新人才后劲十足。除此,新近发布的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中,来自武汉地区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比例达6%。

武汉缘何能在青年人才保有量上居全国前列?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这与在汉高校院所众多、学科优势明显、科教人才富集密切相关。

有的留下了,有的回来了,强大的磁吸首先来自科研环境。在武汉,有顶尖的老师、一流的科研团队、最优的实验室——32岁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高工洪兴骏说,自广东来武大求学后,一待就没有再走,“我的许多师长、朋友都在这里”。

35岁的武汉理工大学博导、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林,远赴美国、新加坡等地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在武汉能实现自己向往的目标”。

跨学科的青年人才在武汉找到事业伙伴

在这座城市“同行者”氛围浓厚

每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嵌入与普适计算实验室主任、“80后”教授陈敏,都会骑单车到位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湖北光谷实验室,与另三位材料学、医学和光电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陶光明、周宁和侯冲一道开展项目研究。四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7岁。

上月,这里新成立了“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陈敏成为该中心首个项目负责人。四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从各自学术背景出发,医工交融,合力研制出具有运动、健康和医疗等全场景应用前景的智能织物。目前,中心产出的智能感知床单、可穿戴情感机器人等多个成果已基本成型,未来有望率先在武汉落地。

就在这周,陈敏四度入列“科睿唯安计算机类全球高被引学者”。这意味着,过去10年间他的论文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同发表年份的前1%,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不仅是因为科研“谱系”、情感根系,如今,武汉靠崛起的创新新势力和产业新动力,吸引了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来此创新创业。陈敏说,青年科研工作者正迎来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

不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还要传承热爱祖国的科学家精神,这些青年科学家们,不仅论文写得好,且更主动积极投入产业前沿。

35岁的海归博士、湖北人明天,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年回国创业的首站选在了武汉,自主研制柔性OLED面板保护膜并量产,他说,希望未来让更多人用上中国产的OLED面板产品。

刚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华中科技大学杜莹莹博士,不过32岁,已是该校张胜民教授生物材料科学与再生医学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们的研究,使得重大疾病和灾害事故导致的大体积缺失组织器官的修复再生成为可能。

34岁的联影智融资深系统工程师汪全全,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加入上海联影研发团队,又成为联影武汉总部拓疆者之一,来到武汉带领近80人的团队研发医疗机器人。

而在陈敏团队,物联网感知、5G网络、移动云计算、人体局域网等前沿课题也正在集结更多优秀人才。陈敏感慨说:“工作之余,大家常常相约喻家山。在武汉,‘同行者’氛围浓厚。”

事前给环境而非事后给“帽子”

鼓励青年人才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

31岁的陈云静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韩石化树脂技术中心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去年7月才入职,已经主持参与研发了3款新产品。今年她被企业推荐成为所在区年度优秀青年人才。

托举年轻人才的腾飞,需要真抓实干、真金白银。近年来,省市区相继出台青年人才政策,鼓励青年人才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在武汉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光谷,今年的人才新政新增“优秀青年人才”类别,对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给予最高30万元资金支持。东湖高新区招才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光谷人才“注册制”平台提交人才申报的已近万人,1/3都申报了“优秀青年人才”,这部分人群已成为驱动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万在汉大学生中,博士生以上占比不小,这个人群正源源不断诞生未来的青年科学家乃至领军人才,但‘保有’,不意味着‘拥有’。武汉正在针对这些成长中的青年人才,事前给环境,而非事后给‘帽子’。”武汉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说,小荷才露尖尖角,花红要靠育花人。

通过走访人才企业,武汉吸纳青年人才的建议,人才计划变集中申报为随到随评;通过在职称评定中获得下放评审权,武汉一所市属高校扩充高水平教师队伍,让年轻优秀的博士教师有机会评上副高级以上职称;通过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鼓励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更多青年科研骨干进入到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解决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让“纸变钱”。

“城市如何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外在显性因素自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成功的可能性。”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道说。

“通过动态申报,光谷‘青年人才’未来可申报‘高层次人才’,路径透明公开。”东湖高新区招才局负责人介绍,生而能长,为青年人才绘制的“可能性”画卷正在铺开。

(记者李佳通讯员陈莉琼王潇潇)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