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是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这项建设启动之后,已有1个学科列入建设点(不含自定学科),涉及所(或所)高校。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充实学科实力、提高学科水平。这不可能有固定路径,需要一个学科一个学科进行具体研究。对于新兴学科来说,必须首先找准方向、确定线路,否则有可能白忙乎一场。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是这样。原来属于测绘科学与技术之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年)》“提拔”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隶属交叉学科门类。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向哪发展,如何发展?需要探索。
一、“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从何而来?人类社会早就采用摄影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图形和数据,这成为遥感技术的萌芽。年7月,钱学森提出“遥感”一词。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发射风云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卫星、环境减灾系列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碳卫星等遥感卫星。
这就使得“遥感”广泛进入各行各业,比如土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监测与作物估产、灾害预报与灾情评估、海洋环境调查、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监测、电子地图与导航等方面。这为“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支撑。
年,为对接国民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王之卓、陈述彭、李德仁、张祖勋等多位院士倡导建立“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年,武汉大学率先自主审核新增“遥感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为“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创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年,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启动,武汉大学联合北京航大、西北工大、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论证“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遥感科学与技术”正式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年)》,可谓是二十年磨一剑。
“遥感科学与技术”“提拔”为一级学科,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遥感人的心血。中李德仁感慨道:“王之卓先生和陈述彭先生生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中科院院士龚健雅评论道:“几代人的努力,遥感科学与技术终于列为了一级学科!”
二、8所高校00位学者齐聚武大,共谋学科发展大计!“遥感科学与技术”早已不再限于以前的摄影测量,也不再局限测量大地,而是发展到测量太空,逐渐演变为以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或是说在需求驱动之下,测绘科学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渗透、相互融合。
大致说来,“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问题,也要解译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
在“遥感科学与技术”这个学科,武汉大学显然属于执牛耳者。五月初,北大、清华、北京师大、同济、中大、南大等全国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00位学者齐聚武汉大学,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发展”为主题,对“遥感科学与技术”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李德仁、刘经南、王家耀、龚健雅院士出席。这真的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前所未有。为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如此盛况,极其罕见。其中,与会的四位院士,三位是武大教授。
三、“遥感科学与技术”向何处去?李德仁院士对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脑的概念内涵和应用进行了介绍,从交叉学科建设的视角对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思想进行了分析,以高度的学科前瞻性为空天信息的实时智能服务规划发展路线图。
龚健雅院士倡议凝练学科内涵、广泛交流研讨、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推进我国遥感学科研究生培养高质量体系建设。他还对学科方向设置、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发表了指导性意见。
对于人才培养,刘经南院士表示,培养方式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王家耀院士指出,二级方向的设置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刘先林院士远程参会,表示一定要夯实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此之前,“中国水色遥感大会”在武汉大学举行。这同样是一次遥感学科盛会,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卫星工程分会主办。
“中国水色遥感大会”由年十几人发展到今天00多人的规模,足见发展之快。李德仁院士在大会上发布了智能互联网卫星珞珈三号01星的数据,并提出“让水色遥感更智能”的倡议。
潘德炉院士作主旨报告《我国激光遥感的发展和挑战》。蒋兴伟院士、龚健雅院士、厦门大学李忠平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何贤强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宋庆君研究员等,围绕海洋卫星新技术、水色遥感理论方法新进展、水色遥感观测装备、激光遥感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高考择校#网友们,如何解读这条消息,从中能够有何收益呢?从高考学子角度看:一是可以了解“遥感科学与技术”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二是可以了解哪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个学科的实力处于前列。这对于填报高考志愿很有参考价值。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解读?欢迎留言讨论,以供网友们参考。谢谢阅读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