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
是新中国71岁生日
眺望无边海洋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入海科研的蛟龙号
放眼辽阔大地
世界最大的发电工程三峡大坝
跨海通途的港珠澳大桥
仰望浩瀚宇宙
探索神秘莫测的黑洞
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
……
这一个个的历史性突破
处处都有南京大学的身影
南京大学
于百年峥嵘中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在历史沉淀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这是给祖国最好的生日贺礼
海:入海
年4月,一场盛大的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中国海军的新型核潜艇等32艘舰艇接受检阅。回溯历史,中国在年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毛主席曾发出豪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年8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
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多种,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而这艘核潜艇核动力总设计师之一就是赵仁恺院士,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机械系届校友。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中国对于深海的探索也从未停止。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自亮相以来,完成了多次深海下潜任务。南京大学级地科系校友周怀阳,是国内较早呼吁开展载人潜水器科学研究的倡议人之一,从年就开始参与蛟龙号的科研工作,负责承担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的研究工作,在南海为蛟龙号的安全海试圈定了米、至米水深级别的场址。
年,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他不仅是首个航段——南海段的科学负责人,成功设计了航次调查方案,还成为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
南大的足迹不仅留在海洋深处,也延伸到极地冰面上。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海域南北纵贯海里,东西横跨海里,涵盖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北极点等,范围之广、到达的纬度之高以及取得的资料和样品之丰富,在当时均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之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柯长青是江苏省唯一一位参加本次科考的科研人员,南大的遥感技术在科考中为雪龙号导航。
柯长青使用从南京大学携带的ASD光谱仪,在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完成了光谱数据的采集任务,光谱测量采集的地表类型包含雪、海冰、融池、海水及其不同状态的光谱特征,综合考虑融池的深浅、雪的厚度、粒径、湿度等各种状态,以此对遥感反演产品的真实性进行检验。这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使用全波段的ASD光谱仪采集数据,获得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潜艇下水,蛟龙入海,雪龙破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探索海洋的历程中,南京大学都乘风破浪,将初心热血融入祖国的汪洋大海。
陆:基建
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海域中可以觅得南大的身影,祖国广阔的疆土上备受瞩目的基础建设也有南大人参与。
三峡大坝于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全长米,坝高米,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和能源生产基地,除了发电还能够起到防洪抗旱、航运等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级校友李玶,在负责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地震地质工作中,提出稳定断块周边活动断裂带与强震成因联系的认识,为长江三峡大坝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并为后来的断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在主持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对断层活动性鉴定方法、能动断层识别标志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了工程地震学和活动构造学的发展;在主持的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构造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为我国工程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年12月,在封闭了日夜后,南京长江大桥正式恢复通车。这座开通五十余年、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也凝聚着南大人的心血。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设计从年便开始,期间屡经波折,还通过举行全国范围的桥头堡设计竞赛来征集设计方案。直到年初,铁道部选出了3个备选方案,最终由周总理选定其中的三面红旗方案。该方案的设计者便是南京大学建筑系届校友钟训正院士。
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年10月24日上午,备受世界瞩目、由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这座历时足足十五年建成、被英国卫报称作新世界第七大奇迹宏伟工程的大桥正式走入普通百姓生活,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未来。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盛昭瀚教授团队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进行了全过程参与,包括项目咨询以及参与港珠澳大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团队主要由盛昭瀚教授、李迁副教授以及程书萍副教授三位老师及4名博士生和15名以上硕士研究生组成。由于港珠澳大桥项目的筹备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盛昭瀚教授团队在其中所做的工作也随之变动着。
从三峡大坝工程到跨江、跨海大桥,从水利到交通,工程世界瞩目,天堑变成通途。中国基建狂魔的道路上,南京大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空:问天
浩瀚宇宙中有无数的未知,人类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现宇宙新的奥秘。作为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并且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居国内高校天文学专业第一的南京大学,天空始终是南大探索的目标。
回顾过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中国卫星之父、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宜元等,都是南大走出的校友。如今仰望星河,南大人依旧奔走在问天之路上。
年4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史上首张黑洞照片亮相。这一全球合作、长达10年准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中,共有16位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就有南大身影——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志远;此外,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杉杉,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在荷兰参与了该项目。
本次观测中,李志远参加了EHT项目中的多波段科学工作组以及活动星系核工作组。他是此次论文署名的16位中国科学家之一,也是江苏的唯一一位。
银河系结构是天文学的重大学科问题之一。年4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郑兴武联合哈佛大学等国际团队,仰望星空十五载,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展示银河系是一个具有四条旋臂的棒旋星系,彻底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这个天文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此次任务中,测控总体单位及三个地面测控中心都有南大天文学院的校友。这其中既有担任部门总师的中年技术骨干,也有刚出校门投身祖国航天事业不久的青年航天人;既有人在任务一线处理关键轨道数据,也有人在实验室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有约十位天文学院毕业的南大人直接参与到天问一号任务中。
年7月25日,历时五年、由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它将成为国际上首颗在轨工作的应用了龙虾眼聚焦X射线技术的空间探测卫星,承载着人类对解开未知之谜的渴求,飞入茫茫无尽的宇宙,与星辰比肩。
此次卫星发射,不仅在轨验证了龙虾眼X射线成像技术,今后还会完成许多重要的空间X射线探测实验,这些都为将来该技术应用于其他卫星奠定了基础,意义十分深远。央视网、新华社、澎湃新闻、《新华日报》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资讯,随后还冲上微博热搜榜,受到更为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