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用天空之眼守护地球遥感科学技术已上

来源:遥感 时间:2025/3/3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姚嘉莉

近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的第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广东科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杨骥带来《天空之眼守护生态环境》科普主题演讲。

主办方供图

广东省是全国海岸带最长、海岛最多的省份,由于海岸带区域存在着一些独特的地理特征,导致一些污染源分布区域广泛而无法全部找到。此时,通过“天空之眼”就可精准定位污染源头,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理措施,确保环境的清洁与可持续发展。

杨骥指出,通过遥感技术,可从远处非接触式地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其中卫星遥感能在公里以上高空监测地球。从18世纪的热气球拍摄,到如今的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让监测方法更加多样化。目前,超过颗卫星专注于遥感,它们形成气象、海洋、陆地资源等多领域的监测网络,例如,气象卫星能准确检测和模拟台风等天气现象。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我们能更清晰地观测到地球上的城市和森林,甚至精确到树木和房子的数量。

主办方供图

杨骥介绍,通过光学遥感原理,能够捕获广州及其周边城市的全面景象。在接收太阳光的辐射后,这种被动遥感方式能够捕捉到地面反射的电磁波,卫星传感器随后接收这些电磁波,并依据其反射率来识别地表物体,如建筑物、路面和水体等。然而,光学遥感受限于光源条件,比如厚云层时或在夜间便难以发挥作用。与此不同的是,微波遥感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它通过卫星上的微波传感器向地表发射微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而探测地球表面。这种原理类似于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微波遥感能够揭示地表的地形变化信息,特别是在地质塌陷高风险区,有助于预测山体滑坡等灾害,并进行灾后评估。

杨骥深入阐述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和优势。他指出,无人机遥感是通过在无人机上搭载各种传感器,是对地表上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的有效手段。其中,旋翼无人机以其四或六个螺旋翼的设计,能够在空中悬停并进行长时间的观测,但其飞行时间相对较短。而固定翼无人机,则类似于民航客机,拥有极快的飞行速度和广泛的覆盖范围,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进行空中悬停拍摄。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灵活选择,可以最大化地增强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此外,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如今无人机已经能够自动返回专属装备进行充电,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便捷性。在广州市,包括番禺区、海珠区等地,都已经部署相关的无人机基站,为社会治理和城市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杨骥总结道,遥感科学技术在近年来已经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学习地理专业和遥感专业,共同利用这一“天空之眼”来守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