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农业现代化打开乡村振兴创新空间

来源:遥感 时间:2023/3/12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39.html

编者按

农业现代化正在广袤乡村开创出更多的新模式、新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使得农业农村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吸收力更强,释放出来的动能也更大,由此形成的创新探索实践,由点及面,连线成片,汇聚而成的正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巨大动能。

精准农业的“东北探索”

随着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一种依托高科技的新型农业模式在农田里兴起。

高端农业设备、大数据、科技人员……多项因素组成了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更精准的特点,相关仪器设备收集形成全面数据后,为科学种植提供支持,为守护我国粮食战略安全助力。

更高效更精准更低成本

在山东粮油收储有限公司,小麦籽粒经传送带被送至一台成像仪下,绝大部分籽粒安全通过后被打包送往仓库,少数籽粒被精准识别筛查出来……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精准农林创新团队(下称“长光所精准农业团队”)主要成员许亮说,这是长光所自主研制的小麦仓储赤霉病检测仪。过去工作人员靠抽检检查籽粒,一些感染籽粒靠人眼无法准确识别,送实验室检验又存在时间周期。小麦赤霉病菌传染性极强,漏检的感染籽粒会大面积传染,而运用仪器可实现每秒2公斤左右实时检测,让“漏网之籽”无所遁形。

这是精准农业模式的一个应用场景。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东北三省一区等地开展以来,科研人员在土壤改良、农机具设备升级、扩种增产等方面成果显著,集遥感、导航、大数据、决策分析等技术于一体的精准农业模式更是大有可为。

卫星、大飞机、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高端设备齐上阵……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东北地理所”)等多家单位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农场开展了持续的星-空-地立体监测综合试验,即利用高端仪器设备完成土壤表面形态、土壤属性的调查取样与立体监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负责人、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说,就像给人做全面体检一样,团队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表面形态进行全方位、全波谱诊断,为今后变量施肥、小流域治理、科学种植等提供数据。年该观测团队将在三江示范区继续完善大数据采集工作。

“过去这类设备只有发达国家拥有,而应用自主研发的产品可避免信息泄露,保障粮食战略安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课题五负责人、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郑兴明说,中科院系统研制的多个遥感监测载荷,让科研人员精准定量获得黑土地土壤养分、秸秆覆盖、农业估产、农业病害等信息,让农民对自家的土地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新模式推广仍存阻碍

“精准农业具有诸多好处,但我国精准农业发展刚起步,有客观阻碍,相关配套设备也需不断升级。”许亮说。

规模经营是实现精准农业的关键,精准农业发展需要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方能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土地规模相对分散,虽然不断加大土地规模流转力度,但客观来看耕地仍以家庭承包为主,不利于大设备、大仪器施展拳脚。

长光所精准农业团队研究员谭鑫、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曲春梅还提出数据与技术兼容性不足的现状。各家高光谱数据来源多、结构复杂,采集的手段多样,尚未整合资源、形成数据和传输协议的标准化,导致不同软件和平台难以兼容,无法让各种数据共享对接,出现“数据孤岛”。“各家卫星、机载遥感生成的影像图分区单元各有标准,与地面分区单元也不一样,更别说与农机融合实现智能一体化作业。”谭鑫说。

“精准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齐江涛说,国际上精准农业领域的学术组织和行业协会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国内各层次人才计划对于涉农领域资助力度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技术人才流失、新生代人才储备不足,在农业生产一线同样缺乏实用性人才,整体梯队建设不足,对我国精准农业进步带来阻碍。

前景广阔循序渐进

受访对象认为,精准农业前景广阔,但要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由点及面推广。

——在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先行先试。刘焕军说,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契机,依托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优先利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应用于规模化地块,摸清黑土地耕地质量家底和时空动态变化,构建黑土地耕地质量时空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加快推进区域尺度农业规模化水平,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形成种植-加工-生产-供销一体化农业生态链,利用试点推广为今后大规模推行精准农业积累经验。

——实现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应用。“我们正积极建设吉林省农业高光谱应用信息数据中心,力争在全省范围实现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标准化服务。”许亮说,如此确保已有和新增等多源数据充分融合,达到格式、存储、调用、处理的规范统一,保证数据在不同用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可迁移性、可推广性,再面向社会开放。以此作为试点,未来还可推动国内打造农业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实现规范和传输协议的标准化。

——优化精准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合理人才梯队。齐江涛说,科研院所和高校应以现有从事精准农业研究的人才队伍为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领军人才发展,促进工程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数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吸引新生力量加入,除理论课程外,加大农业生产实践经历比重。在生产一线,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经营主体青年从业者的培训和指导,由点带面带动农业整体转型。(记者孟含琪长春报道)

工业反哺农业的“榆林实践”

地处陕西北部的榆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记者最近采访发现,榆林在能源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加快了工业反哺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村企共建助农增收

冬日里的陕北高原寒风彻骨,滴水成冰。站在陕西省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大棚和大片蔬菜地“横卧”山涧,田成方、路成行、渠相连、水相通的崭新面貌让这里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图为在陕西省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龙华生态农业基地劳作的农民。资料照片

室外寒风袭人,但石角塔村蔬菜大棚内却是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景象:已经完成从传统种植业者向“职业农民”转变的“新农人”,正在紧张地来回穿梭,他们有的采摘瓜果,有的装箱打包……伴着随口而出的“大棚座座盘山腰,石角塔菜园里笑声起惊涛”的信天游曲调,这个曾经的“恓惶”村迎来了丰收时刻。

今年61岁的村民康林芳,如今是村里众多的“大忙人”之一:铺地膜,菜苗移栽,幼苗上架吊蔓,整枝打杈,调控大棚温度,蔬果采摘……一年从始至终,除了7月高温闷棚杀菌外,其余11个月都在和大伙忙着生产。“一年倒茬栽种两到三轮,既种植了乳瓜、长茄、西葫芦、甘蓝等十几种蔬菜,又有西瓜、草莓、甜瓜、冬枣这些水果。施用本地羊粪等有机肥,生产出的高质量农产品,达到了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高标准,获得了普遍欢迎。现在我可是懂技术、会生产的职业农民,在家门口每月就能获得元收入。忙碌的工作为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金、绿相间的亮色。”

石角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军说,地处神木的陕西龙华煤焦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煤炭为主体,煤业科技和新能源并重,涵盖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生态农业等在内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年,在神木市和沙峁镇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形成了结对共进关系:企业在经营理念、技术上的优势,可以弥补村集体发展资金少、市场狭小、技术落后等难题;而陕北广袤的土地、富足的劳动力、群众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则是乡村振兴难得的资源基础。”

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龙华生态农业基地流转了余亩村撂荒地,进行了整体平整,修建了米主生产道路及辅助道路,对种植区进行了边坡处理,3个蓄水池、多米灌溉主管网和12万米滴灌管配套的大田区、蔬菜大棚区、果树区三大片高标准农田很快成型,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陕西龙华煤焦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高杰说,响应神木“百企兴百村”行动的倡议,用实际行动实施以工补农,反哺社会,为实现共富裕贡献力量,用获得的积累回馈陕北黄土地的父老乡亲,是企业立足石角塔村,发展生态种养殖农业的初心。“通过帮扶起步,联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说,立足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神木全市家企业、个市级单位结对帮扶全市个行政村,以发展农业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变。“通过积极推进村企共建,持续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神木全市企业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弥补农业“先天不足”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榆林正在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弥补农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加快工农互补、城乡共济的步伐,在各类企业的帮扶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足的“短板”正加速补齐。

榆林市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说,榆阳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以“煤”独大。“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疏干水再利用、万企兴万村、镇企村企共建、企业科技引领等示范带动作用,确定‘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探索。现在,榆阳区已经成为北方农牧结合地带现代农业的核心板块,也是陕西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标杆。”

地处榆阳区东南20公里的青云镇丰山村曾是一个可耕种土地基本都在山区,基础产业几乎没有的“空白村”,村集体积累更是多年为零。中国华能集团下属的陕西竹园嘉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确定为帮扶单位以来,按照帮扶起步、联合发展、共促振兴的思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理念持续引进,丰山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陕北农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村民刘伏君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家企业就带领大家整理了亩高标准农田,种植谷子、土豆;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有经济作物支撑,帮扶干部就和大家一起,建成了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6座高标准蔬菜大棚,算上包括饲料库、冷藏储存仓库、粪池在内的现代化养鸡场,把丰山打造成了多种产业共促增收、农民个人和集体积累都有增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脱贫户刘旺明说,平坦的道路、肥沃的农田、标准化的饲养长圈,处处都展示着新丰山的新容颜、新风貌。“如果再不动手努力,可就要落在后面了。”他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实现了肉牛养殖从1头到30头的巨变。

统计数字显示,乡村振兴以来,丰山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元增长到了现在的1.26万元,真正实现了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当记者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青云镇乐家畔村时,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鸡犬相闻间群山连绵,干净整洁的道路在沟壑纵横中贯通全村,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小康画卷铺展开来。

“以前大伙儿家门口的路,遇到下雨积水,出行非常不便。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在乡村振兴中与我们‘结对’以来,从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整治入手,不仅提升了道路等级水平,还对大家居住的院落进行了全面美化。帮扶干部用他们的崭新理念、务实做法,对我们在思想上开导、精神上鼓劲,鼓励大家要树立信念,拓展增收渠道,保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曾经的贫困户王建飞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现在生产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都很感激企业带给村容村貌的改变,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帮助我们树立起了崇尚劳动、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这不仅让我们生活上富了起来,精神上强了起来,还促进了文明新风的形成。现在,大家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上,干劲儿更足了。”村民屈粉粉说。

李忠宏说,榆阳区作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资源型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坚决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持续推动工业经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切实把工业基础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者刘彤西安报道)

绿色发展的“坝上样板”

新春时节,河北坝上天寒地冻,张家口德胜村却是一派热闹与红火之景:窗花对联装饰着居民的二层小楼,喜庆的大红灯笼随处可见,炸麻花、开口笑、蒸年糕……一道道传统小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过年难得几日清闲,可村民崔有宝的心里却总有事惦记,那些被收入地窖的小土豆,寄托着他新一年的希望。“年,我承包了6个微型薯大棚,等到春天,这些小土豆就会被卖到全国各地,预计纯收入能超过10万元。”崔有宝说。

这种仅有西红柿大小的微型薯,是当地村民眼中的“金豆豆”。年,德胜村将微型薯种植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建起个育种大棚,还为村民们提供了专业育种技术。如今,德胜村微型薯种植农户已有多户,年微型薯种植产值已超过万元。

在村北,村民陆金旺指着一排排光伏板笑称,这些就是帮助他们致富的“铁杆庄稼”。

陆金旺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为了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德胜村先后建起两座共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年收益达60多万元,全部用于增加集体收入。光伏板下还尝试种植了中草药。“村里给了我清洗光伏板的公益岗,不但能拿到工资,每年还能领光伏扶贫资金。”陆金旺说,以前种大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现在村里种上了“铁杆庄稼”,生活更有保障。

绿色赋能、低碳发展已成为德胜村发展的标签。年,德胜村成为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基地。15栋智能化、零耗能的新能源建筑赛后永久留在德胜村,成为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符号。

一改昔日落后景象,如今的德胜村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漫步在村中,街巷干净整洁,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洋楼林立,来往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生态宜居的迷人画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德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61岁的村民陈丽柱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他把自家闲置小楼装修成了民宿,一个旅游季便能收入近3万元。“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现在我们自己的‘土窝’成了致富的‘金窝’了。”陈丽柱说,过去当地群众收入单一,家家靠种地,谁料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超过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微型薯、光伏、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下一步德胜村将继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持续为村民探索生活发展新路径,让人人有事干,四季有收入。(记者秦婧石家庄报道)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

主编:徐爱琴

责编:吴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