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穿过太行山
B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穿过巫山
C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祁连山
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穿过秦岭
2.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水资源的主体是咸水
B海洋水与陆地水在不断循环
C地球上水体大多以液态存在
D地球上淡水主体是江河湖水
3.在青海,当我们外出时,看树桩上的年轮,可以识别年轮宽的一面为()。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4.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关于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准测量从日喀则一等水准点起测
B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高精度定位
C首次在珠峰北侧开展航空重力测量
D探测峰顶雪深的雪深雷达通过超声波探测
5.岭南地区盛产甜美可口的荔枝,自古就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美誉。以下最有可能为岭南地区适合荔枝生长主要原因的是()。
A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充分
B昼夜温差小,易于糖分聚集
C土壤粘,强碱性,利于中和果酸
D气温高,降水多,适宜果实生长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A项错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B项错误,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为大巴山脉。
C项错误,mm等降水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不穿过祁连山。
D项正确,秦岭—淮河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故正确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A项正确,地球上的水按其存在的领域可分为海洋水(咸水)、陆地水(既有咸水也有淡水)、大气水(淡水),海洋水占全部水体的96.53%,因此,地球上水资源的主体是咸水。
B项正确,由于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地球上存在水循环。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C项正确,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固态、液态、气态。大部分以液态的形态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的形态存在;空气中的水主要以气态的形态存在。自然界的水随着温度的改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D项错误,冰川水是地球上最宝贵、最丰富的淡水资源,蕴藏了所有淡水资源的2/3。但多处于极端的特殊地理位置,要么在南极、北极,要么在极高山上,所以冰川水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开采条件极其艰难。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树木在阳光充足的一面生长旺盛,形成层原始细胞分裂较快,径向生长较快,每年长得多,年轮间距较宽。我国地处北半球,树干朝南一面受阳光照射较多,所以年轮间隔大的一面是南方。
故正确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A项正确,为测得珠峰高度,在珠峰及周边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开展水准测量,从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国家一等水准点起测,测量队员利用精密水准仪,一站一站地将黄海高程基准值精确传递到珠峰脚下,最终得出准确数值。
B项正确,珠峰高程测量在多方面实现突破,其中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和全面,实现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精度定位、航空重力测量与遥感、实景三维建模、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测绘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
C项正确,珠峰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米以上,地形地貌极端复杂,大部分区域无法开展地面重力测量,重力数据稀少,存在大量重力资料空白区。本次测量是全世界首次在珠峰北侧地区开展航空重力测量,以解决重力数据空白问题,提升珠峰地区高程起算面的精度。
D项错误,雪深雷达主要利用天线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来探测地面雪深,通过雪深雷达观测获得珠峰峰顶冰雪层厚度,并将其从珠峰峰顶雪面海拔高中扣除,即获得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A项错误,岭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但光合作用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质,日照时间越长并不意味着光合作用越充分。
B项错误,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多。故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瓜果更甜。
C项错误,我国土壤pH大多在4.5~8.5范围内,由南向北pH值递增,长江(北纬33℃)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和强酸性;华中华东地区的红壤,pH值在5.5~6.5之间;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岭南地区多砖红壤、赤红壤,其特点为: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D项正确,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该气候区域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气温较高,且南季风带来的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雨季持续时间长。荔枝树喜高温高湿,喜光向阳,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荔枝的生长。
故正确答案为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