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五台籍跻身欧洲科学殿堂的阎守和博士

来源:遥感 时间:2023/7/24

中庄村处在五台县白家庄镇偏远的一个小山沟中,面积亩,可用耕地仅亩,人均0.26亩。耕地大多是不成型的条块地、坡洼地,分布在山梁沟坎,最大的一块耕地不足5亩;几乎全是人工耕作,主要农作物玉米、土豆最高亩产不到一千公斤。该村主要是煤矿比较丰富。就在这村里发生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史学大师阎宗临一家生养了六个孩子,就培养出来四位博士生,两为大学教授,他们当中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业界专家学者,其学识及成就让世人惊叹不已,钦佩不已。

史学大师阎宗临

阎宗临夫妇从山村里走出的大师级的学者,回国以后正值抗战六年以来物价高涨,穷教授的生活实在清苦之极。而他在五年之内,连生四子,负担更特别加重,虽幸有贤惠的夫人梁佩云女士为其内助,但仍不免于饥寒的威胁。然而,在此穷苦的生活下,他仍然每天不断地在破陋的房子里,在孩子们的喧闹声中一笔一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他的书稿,真有颜子‘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的气概。感叹不已的是这生养的六个孩子,其中有四位博士,两位教授。而且都是学有专攻,业有所成。阎宗临的长子阎守胜,与守和是孪生兄妹。

阎宗临传

次子守邕;次女守瑜,三子守诚,四子是守扶是兄弟姐妹当中唯一在故乡山西出生的,年6月调入北京首都体育学院人体科学系担任教授。

阎守和博士著

阎守和,女,年4月生,五台县白家庄镇中庄村人,博研究生,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营养及生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山西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化学专业。

鲁汶大学

六年的本科学习后,又师从沈同教授和张龙祥教授继续读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十年的学习生活,使实验操作、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为研究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到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年在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做新型饮料和保健饮料的研究工作,开发和完成了“清音茶”(高放嗓音保护茶)、“人参糖浆”、“参芪袋泡茶”等项目。

谈家祯教授

这些产品经过疗效鉴定,符合各项要求,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吉林省科学奖。著有《速溶茶生物化学》一书,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著名遗传学家谈家祯院士为该书写了序言,并给予高度评价。年由北大校长张龙翔推荐到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留学,在营养及生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在德高望重的M·Vanbeile教授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年和年举行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上的17位国际大会常务理事之一。

媒体报道

跻身欧洲科学殿堂的阎守和博士

山西大学百年校庆

年5月,山西大学百年校庆特邀的嘉宾中,有一位来自欧洲科学殿堂里的女性生化专家。她就是三晋之女、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阎守和博士。经过一位朋友的介绍,她在太原并州饭店接受《山西外事与侨务》记者的采访。

自信、健谈、思维敏捷、表达流畅,这是记者与阎守和交谈得到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及她从事的科研工作,她更是兴趣浓郁,口若悬河;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自己科研成果的珍惜,无不溢于言表。再与她深谈,就会发现她身上还具有一些文艺家的气质她的言辞不乏形象生动,叙述研究过程,仿佛在讲述有趣的故事,眉飞色舞,竟能引人入胜;其间,还穿插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含意深刻,韵味悠长。

应记者要求,阎守和出示了她在年写的一首诗

《答××》:如烟岁月蹉跎似真似幻常困惑。

人生虽坎坷,追求仍执着理想、事业,伴我真诚生活。

出阳关,做远客,苦辣甜酸都尝过;闯考场,勤工作,处处都似长坂坡。

真情故事宛如歌,恩怨功过任评说。渺渺前途待追索,谁与我,共斟酌?……

……一首诗,引出一篇人物传记。让我们按照阎守和诗作所提示的轨迹,去追寻她从中国到欧洲的闯荡历程吧!

出身名门年4月下旬的一天,在全国抗战力量的聚集地武汉,一对来自山西的夫妇,医院里欢欢喜喜地迎接一对“龙凤胎”的顺利降生。父母为小宝贝取好了名字:哥哥叫守胜,妹妹叫守和。“争取胜利”、“保卫和平”不仅是孩子父母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目标。

“龙凤胎”的父亲叫阎宗临,母亲叫梁佩云,都是留学欧洲回国不久的知识分子。阎宗临回国后担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那知没过多少日子,太原就被日军攻陷,大专院校一概停办。刚好夫人梁佩云怀孕,为躲避战乱,阎宗临就护送她来到武汉。孩子降生时,阎宗临正在“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工作。这个机构归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厅长为郭沫若。学员都是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流亡青年结业后分配去从事抗日救亡工作。间宗临为他们讲授近代史《鸦片战争前后》和《巴黎和会的情况》两个专题。他是教授,月薪元,待遇等同上校。

提起阎宗临,许多搞文学和搞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原名已燃,年6月18日出生于五台县中座村。年毕业于崞县中学,受到乔松岩老师的鼓励和资助,独自到北平求学。在兼任《国风报》副刊校对时,认识了山西盂县人高长虹。高长虹是文学社团“狂飙社”的负责人,主编文学刊物《狂飙周刊》,与鲁迅有密切交往。阎宗临于是认识了鲁迅,常到鲁迅家里去,探讨问题,交流心得,聆听鲁迅教诲。

鲁迅

有一次,阎宗临就青年读书问题请教鲁迅。鲁迅说:“我读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这番话对于阎宗临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他下定决心走出国门去读外国书。年12月,阎宗临得到山西同乡景梅九先生的帮助,赴法国勤工俭学。年获瑞士伏利堡大学硕士学位,应聘担任该校中国文化讲师。年,获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杜赫德及其著作研究》深得导师和学友赞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已在欧洲居住12年之久的阎宗临,毅然放弃心爱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携带新婚妻子梁佩云,回国参加抗战,同祖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年6月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期结业。阎宗临辞去工作,携带家眷转赴抗战文化名城桂林,任广西大学世界历史教授,并参加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工作,同时还在广西建设研究会文化部兼任研究员。在桂林的头几年,是阎宗临一家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阎宗临在教学之余,夜以继日从事学术研究,在《建设研究》上发表了许多关于欧洲文化史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曾被编成两本书:《近代欧洲文化之研究》和《欧洲文化史论要》。

,日军入侵广西,6岁的阎守和跟随父母辗转于平乐、荔浦、蒙山、昭平一带,过着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逃难日子。父亲在炮火纷飞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曾在昭平中学任教一年有余。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举家才返回桂林。年8月,阎宗临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阎守和又随父母在广州生活了4年。她很快适应了广州的生活环境,并且学会了一口地道的粤语。小小的她,就经历了两次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可以说,她是闻着战争的气息度过童年的。

新中国成立后,阎宗临接受山西大学副校长赵宗复的邀请,于年8月回山西任教。先后担任山西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山西大学研究部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阎守和于是随父母回到故乡,开始自己的读书生涯。

阎宗临文学作品集

阎宗临于年10月5日去世,终年75岁。党组织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和表现,经中共山西省委文教部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年,《阎宗临史学文集》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阎守和热爱父亲,崇敬父亲。在女儿心目中,父亲永远是一座光辉的灯塔和丰碑。

阎守和的母亲梁佩云也是山西人,其父梁晓峰是清末进士,擅长书画,做过京官和知县。民国年间,曾在山西法政学校任教。年,梁佩云在北京与阎宗临相识时,是北平农业大学的学生,俩人道赴欧洲,她在瑞士攻读的是学前教育。婚后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辞掉工作,担负起相夫教子的家庭重担。阎守和就在这样充满书香的家庭里渐渐成长起来。

父辈放眼世界、追求真理的胸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深入研究的态度,对于阎守和影响至大。她在后来的那篇文章中写道:“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阎宗临20年代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得到瑞士伏利堡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并获聘在该校任教。年,父母辞去了瑞士的工作,回国投身抗战。这使我很小就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只有国强民富,才能抵抗侵略’的道理。逃难的生活使我很小就明白,只有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什么人也抢不去。

父亲酷爱中国文学,记忆力惊人,他教我们背诗经、唐诗宋词、古文,甚至整段的《西厢记》、《红楼梦》。他在瑞士教授中西交通史,回国后教西洋上古史、中古史。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拜占庭的传说,幼发拉底和底格列斯两河流域的故事,充满了我的童年。所以,从文化的角度说,我对东西方的文化都很喜欢。如果说当年阎宗临走出国门去研究西方文化,是受鲁迅教诲影响的话,那么阎守和喜欢绚丽多彩的西方文化并勇敢地到欧洲闯荡,则是受父母亲的熏陶和影响。

幸遇恩师年,阎守和毕业于太原第6中学(进山中学)。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攻读生物系微生物生化专业。求学北大,是她人生经历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所令无数学子向往的名校里,她读了6年本科,又读了4年研究生。她珍惜青春大好时光,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刻苦钻研,毫不懈怠,门门功课都取得好成绩,为日后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恩师张龙翔教授

最使阎守和终生感到幸运和难忘的是,她在北大期间得到著名的生物化学专家张龙翔教授的赏识和悉心指导。张龙翔教授生于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重视基础理论和科学实验。他主编的《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高校生化实验教学。张教授的敬业、独创精神和待人诚挚、恳切的崇高涵养,使阎守和所有学生都深受其益。特别是张先生提倡开拓钻研、注重前沿科学的发展,更使阎守和深受启迪,明确了奋斗的方向。

年,阎守和分配到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纤维酶的研究工作。年,转到新成立的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工作,从事新型饮料和保健饮料的研究。其间,她曾被请到吉林省集安县同当地的研究人员一起,研究开发“人参糖浆”、“参芪茶”等保健饮料。为了测定糖浆中人参的含量,她从当地一间中学的试验室里借到了一支试管、一个量筒和一个小天平,利用人参皂甙在振荡时会产生泡沫的特性,测量不同稀释度糖浆产生的泡沫高度,与不同浓度的人参提取液产生的泡沫高度,进行反复试验和比较,求得人参糖浆中人参的含量。回到上海以后,她又用比较高级的仪器设备,精心做了泡沫高度—人参含量——紫外吸收值相互关系的实验,验证并校正了在吉林集安试验的结果。这些工作,使“人参糖浆”、“参芪茶”和“清音茶”的品质有了科学的依据和说明,从而打开了市场,受到顾客的欢迎。她为此得到吉林省科学奖。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向恩师汇报自己的工作,也为了向恩师进一步求教,阎守和将自己研究开发的新产品送给张龙翔教授试用。这是她自北大毕业后第一次拜会恩师。师生见面,十分高兴!张教授仔细地询问阎守和毕业后的情况。阎守和仿佛再一次面临老师的考核,但这一次她一点也不紧张,她充满自信、详详细细地将自己在吉林和上海的研究工作汇报了一番。她说到在集安用十分简单的设备和手段,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时,张教授深受感动,连声赞叹:“好啊!好啊!有创造性!”感叹之余,张教授说:“找机会我送你到国外去

看看,你一定会有更大的长进。”又说:“希望你能在应用科学方面有新的创新。”关于阎守和的去向,张龙翔教授首先想到的是比利时的鲁汶天主教大学。这所欧洲著名的高校始建于年,历史悠久,是北大的“大哥哥”;同时有一个由生物化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C·Deduve(DEDuve,Christianrene德迪夫)教授领导的著名的实验室;并且与北京大学有良好的关系。不久,张教授果然为自己的得意门生阎守和联系到一个赴欧研究的名额,并亲自给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写信推荐。

阎守和出国终于获得所在单位和主管单位的批准。她原来学的是英语,为了出国需要,于是突击补习法语。经过两个多月努力,考试时沉着应对,超常发挥,得了72分,顺利地通过了语言关,获得了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进修奖学金。年11月,在距离父亲赴欧约60年之后,阎守和也告别了祖国和家人,漂洋过海,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进入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营养及生物化学实验室研究并攻读。从此,欧洲科学殿堂里又增添了一个身材娇小而天资聪慧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女人。

陆羽

潜心科研阎守和研究的第一个专题是中国茶。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茶文化”。唐代陆羽于公元年左右就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16世纪前后,中国茶通过印度和非洲传入了欧洲,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从而成为日常饮料中的上品。阎守和在出国前对茶就有专门的研究,曾在上海《茶报》上发表《SACADA途径检测茶的品质》、《SACADA途径的原理》、《SACADA途径的使用方法》、《在SACADA途径中用NIRS法检测茶的品质》等数篇论文。年曾编着《速溶茶生物化学》,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谈家祯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比利时,营养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导师Vanbelle教授非常欣赏阎守和对茶的研究,自己对中国茶也有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科学的也就是国际的,不必分东方西方”,希望她以中国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阎守和当然非常乐意这样做。她必须做的就是:以茶为题材,研究感官审评—化学分析——NIR(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处理的关系,目的是把茶的品质变成可以测定的量,并证明其可靠性。

阎守和从中国得到了62个国家进出口标准茶样,这给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准确无误,她还从安徽、云南找来大约70个茶样,包括春、夏、秋三季的茶,每个季节的茶又分别取样,包括芽、第一叶、第二叶…一直到第五叶。不同季节的茶,品质是不同的:春茶比夏茶好,夏茶比秋茶好。芽叶的品质也是有区别的:芽比第一叶好,第一叶比第二叶好。这是任何品尝师(评审师)都公认的。

《茶经》

阎守和对各类茶样逐一反复进行研究,不仅分析出这些茶样所包含的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木质素等),而且分析每个茶样给出的NIR光谱,然后进行主因素分析(PCA)。她得到的第一主因素,与品尝师(评审师)给出的等级参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这就是说,阎守和的研究结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科学、正确的。这项研究成果首先发表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化学分析学报》上。阎的合作者、长于数据处理的VanEspen教授说:“中国茶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全部通过DPP程序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果的唯一食品。”

年8月,阎守和的博士论文《用化学和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中国茶的品质》成功地通过了答辩。她以自己的实力,仅用了3年半时间,便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博士学位。年,阎守和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2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她的讲演很成功,受到许多专家的肯定和赞赏。但也有个别与会人员表示怀疑,一个德国学者挑剔地提问:“你所依据的材料出自何处?”阎守和答:“绝大部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

又问:“中国茶种植的面积这么大,为什么出口这么少?”答:“这是品种的缘故。中国产茶的省份多属亚热带,种的是小叶茶品种,产量很低。”那位德国学者再也无话可说。在年第3届和年第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议上,阎守和与世界上17位科学家一起被列入“InternationalCommittee(国际委员会常务委员)。

阎守和在欧洲研究的第二个专题是啤酒。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啤酒原料和产品分析的NIR光谱检测法,一是低度啤酒的研制新方法。因为涉及工业专利和商业秘密,她不便介绍。

阎守和自年以后,又从事新的研究专题:用NIR和放射呼吸仪检测人的乳腺癌与非癌组织。与她合作的有3所大学、4位教授和一个病理检测研究站,而她是此项研究工作的发起人与核心人物。此项研究工作基本上包括3个部分:经典近红外光谱学,近代近红外光谱学,放射生化法。已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专着《用近红外光谱法和放射呼吸仪检测人的乳腺癌》业已签约,将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特别是女性)的健康意义至大。它能够比病理学家早许多时间发现癌变,从而使乳腺癌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大大增加存活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无疑是人类健康的福音。

对于茶,阎守和还是情有独钟,因为无论是看见茶还是提起茶,都会想到遥远的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中国是阎守和的祖国,也是茶的祖国。她特意从中国带去了50多粒茶树种籽,播种在比利时住所的院子里。现在茶树已一天天长大。她交代儿子说:“将来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埋在茶树下。每年茶树开花时,就是妈妈回来看你了。由于婚姻离异,在儿子出国以前,阎守和在欧洲一直是孤身一人。为了科学研究事业,她尝遍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许许多多。有时难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前途渺渺待追索,谁与我,共斟酌?”不过,我们也由此看到:在阎守和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多么强大的精神——刚毅和坚韧!

《海外晋人》

重塑爱子阎守和的前夫也是北大学子,毕业后一起分配在上海工作。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征。朱征在上幼儿园时因有些毛病遭到歧视,状态越来越差。夫妻俩心里焦急,但因工作繁重,一时想不出良策来解决。于是送回江苏泰兴老家生活,指望环境改变会使儿子情况好转。那知泰兴的教育与上海相差较大,朱征的功课越来越差,五、六年级都是上了两年。不仅周围的人瞧不起他,个人的自信心也丧失殆尽。

更可怕的是,朱征还经常跟一些不上学的捣蛋孩子混在一起,私自从家里拿钱去“孝敬”他们。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朱征,回上海后当然找不到事做,只能待在家中。想起儿子的未来,阎守和不寒而栗。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儿子就有可能一步步地游荡、堕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她如果回来亲自教管他,就必须放弃自己在欧洲的科研事业。对外孙十分疼爱的姥姥最后拍板决定,让阎守和把儿子接到欧洲去,换一个环境来培养、教育他。

于是经过阎守和的精心安排,朱征在16岁那年,只身一人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铁路,经莫斯科、柏林来到比利时。在布鲁塞尔,母子见面时激动之状不言而喻。儿子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能平安地来到比利时,这也是能力啊!谁说他什么都不行?当母亲的对重塑爱子充满了自信。要让儿子上学,头一个难关就是经费。阎守和自己每月的奖学金只有美元,远远不够儿子上学的费用。为了儿子,她除了完成实验室工作以外,周末到中国餐馆去打工。既劳心又劳力,真把她累得够呛!但为了儿子,她还是咬牙坚持。

阎守和第一步先送儿子去学语言课。同时,给儿子布置家庭作业:每天用中、英、法三种文字写一篇日记。连续3个月获得好成绩,就带他出去旅游,以此作为奖励。2年之后,朱征不负母望,终于获得了语言学校中、高级班的结业证书。经过实践锻炼,朱征除了掌握中、英、法文以外,还通晓荷兰、西班牙和德国语言。

鲁汶大学吉祥物

阎守和培养儿子的第二步,是送他去读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文学和哲学系。让儿子和自己同校,为的是更好地照看儿子。很幸运,她遇到了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心肠特别好的M教授。他把朱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指导、呵护。可惜朱征最后因平均成绩差1.58分,而未能拿到鲁汶大学的毕业文凭。在M教授的建议下,朱征转到比利时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改学旅游企业管理专业。

为了让儿子能保持比较轻松的心态,争取好的学习成绩,阎守和决定让儿子吃“偏饭--自己为自己请一位家教,而由她来承担一切费用(每小时10美元)。朱征请来年龄比自己小的F硕士。两个年轻人本来在踢足球时就已经认识,现在成为师生关系,朱征一点儿也不感到有什么压力,相处得十分融合。小老师很了解朱征的情况,特别是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于是特别注重帮助朱征树立自信心和向上的勇气。他对朱征说:“朱!你很聪明,你守球门守得那么棒,怎么会是傻瓜?”他把学校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分类,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帮助朱征复习、巩固;并且反复让朱征进行模拟训练,教他在日后考试中如何沉着应对,正常发挥。

经过一个暑期的补习,朱征学习果然大有进步。开学后,商品学课、计算机课、统计学课等的成绩均大幅度提升,原来不及格的课程在补考时竟全部过关。大学第4年,朱征毕业考试的成绩达到良好,终于获得了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的毕业文凭。接着,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鲁汶大学体育运动中心接待员。朱征工作很称职,很努力,于年、年两次被鲁汶大学体育学院评为最优秀接待员。昔日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调皮鬼”,如今怀揣高校文凭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他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特意为母亲购买了一条金项链。而后每月领到工资,都会主动拿出1/4交给母亲;他每年都陪同母亲外出旅游一次,母子俩的足迹留在法国、希腊、土耳其、埃及……

看到儿子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延续、发扬,阎守和至感欣慰!她说:“在欧洲闯荡,除了在科研上有些作为以外,最令我自豪的是:经过10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世界上所有母亲都想做、却很少能做到的事,我重新塑造了我的儿子!”

心系故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阎守和父亲阎宗临先生终生向子女们言传身教的箴言,也是他留给子女们的一笔“遗产”—这是比任何物质财富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阎守和不管身居何处,耳边总经常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爱国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爱家乡先从了解家乡做起。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还懂得恭敬桑梓,社会主义的史学工作者不更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吗?”

提起祖籍五台,阎守和总是流露出自豪之情。在这片被称为“华北屋脊”的土地上,在清朝曾出了个思想开阔、目光远大的徐继畲,其著作《瀛寰志略》为“国人言世界地理者最早之宏着”。在现代则出了个徐向前元帅,是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元老。穷乡僻壤能养育出在社会变革中起推动作用的优秀人物,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地灵”吧!提起山西,阎守和的亲切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认为,山西虽然比南方沿海省份较为封闭、落后,但大有资源可供开发,历史上也大有经验可供借鉴。

父亲在世时,曾说过一段话:“山西虽是内陆地区,但并不绝对闭塞:第一个去巴基斯坦、印度,取道海上返回中国的是晋时临汾人法显,著有《佛国记》;金时浑源人刘郁著《西使记》,叙述了旭烈兀的西征;他的兄弟刘祁著《北使记》,记录了元初西北的风土、景物;我国第一部欧洲游记,是清初平阳人樊守义的《身见录》。这些史迹,都值得研究啊!”对于父亲的看法,阎守和是深为赞同的。山西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最发达最富裕的省份之一。现在只要政策对头,局势稳定,万众一心,不懈努力,完全是可以重铸辉煌,再次崛起的!

从年起,阎守和就加入了比利时国籍。从法律上讲,她是比利时人,持比利时护照。但是,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了中国和山西的今天和明天,阎守和和父辈一样,是乐于奉献、不遗余力的。她经常来中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足迹遍布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煤化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阎守和与山西侨务干部

她是山西大学的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又是她父亲后半生执教的学校,所以她对于事关山西大学发展的事情,自然是格外操心。为了促成山西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她奔波了两年,如今终于有了可喜的结果。

记者问她:在欧洲这么多年,作为中国人,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说: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作为在海外的中国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值得自豪的;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品格,这也是值得自豪的;现在祖国日益昌盛强大,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做人,这都是值得自豪的!

《中国青年报》曾发表阎守和的一首诗:《郁金香—观荷兰花展有感》,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所有的郁金香都一起问我:你喜欢我们中的那一个?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爱大自然创造的特色,我爱你们每一个,因为我有你们全部的品格。你们的父母一根茎和叶,用阳光、空气和水,建造你们的特色。

我的父母,我的祖国,用心血和汗水,塑造了我的品格。纯洁的心,诚挚的爱,勤奋地学习、工作,不停地奋斗、前进,这勇气谁给我?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阎守和,这个跻身于欧洲科学殿堂的中国女人,她的胸膛里跳动的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该资料来自:《海外晋人》)

相关链接

阎宗临(—),山西五台人,著名历史学家。年赴法留学,年入瑞士读书,年获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赴难,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广西大学,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历史研究所所长。解放后,应张友渔、赵宗复之邀,回到故乡,任山西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他通晓法文、拉丁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研究和教学方向主要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史、中西交通史、山西地方史。他在国学西学两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堪称中西会通的老一辈史学家。阎宗临和鲁迅、梁漱溟、钱穆、王重民、向达等先生交情深厚,互相切磋。他还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罗曼·罗兰亲自为他撰写了中文本的序言。惜抗战爆发后,毁于战火。

梁佩云(—),阎宗临夫人。其父为晚清进士,长于绘画书法。梁佩云早年也随夫留学瑞士,专攻学前教育。年抗战爆发,阎宗临夫妇爱国心切,从瑞士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参加抗战。

阎守胜著

阎守胜,生出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主编,他长期从事低温物理,低温物理实验技术,高温超导电性物理和介观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并讲授大学生的固体物理学,低温物理学和现代固体物理学等课程。合作编著有《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低温物理学》和《介观物理》等书籍。

阎守邕著

阎守邕,男,年12月22日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山西五台。年毕业于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留校任地貌教研室助教。年9月以来,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遥感应用研究所,从事地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NSII)以及人地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动我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开拓遥感数据持续、直接为广大用户服务的路线及其关键技术、探索传统地理学向人地系统科学发展的途径。

阎守诚(三子),年6月出生于广西桂林。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隋唐五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代表作:《唐玄宗》、《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等,在《历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史研究》、《唐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多项。

阎守瑜(次女),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山西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太原溶剂厂工作。年调入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环境保护研究所水处理室工作,年任高级工程师。位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占地面积9.4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曾在多个项目组承担和主持分析工作,这些项目大都为石化总厂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重点项目,并多次获奖。曾获上海石化总厂科研三等奖、上海石化总厂科技二等奖、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工作努力,完成任务好,她还获得过“巾帼奖”。年调入环保所环境工程设计室,主要负责环境评价工作和为工程项目培训分析人员,主持完成了近十个评价项目。金山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金山区侨联”),成立于年,是由中共金山区委领导下的、由全区归侨、侨眷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区委、区政府联系我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与纽带,是上海市侨联的团体会员、区政协的组成单位。侨联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维护侨益、海外联谊、群众工作。金山区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闭会期间,由区侨联委员会贯彻执行大会的决议,并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侨联现为第三届委员会(年至今)有35名成员组成,其中主席1名,副主席3名(其中兼职2名),秘书长1名,常委12名。全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完善的侨联组织网络,目前共有街镇级侨联分会10家。作为归侨侨眷日常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有镇级“侨之家”11家,村级“侨之家”1家。她还是上海市金山区侨联委员。

阎守扶博导

阎守扶,年出生,山西五台人,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资深会员,北京市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并留校任教,年调入首都体育学院。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健康体育学和体育绘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运动性疲劳的生理与心理的协同效应与机制”和“中药微量元素的地域特征与人体运动能力间的关系”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三个方面的研究。主编和参加编写的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指导》、《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体育(园丁工程教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人体科学进展》、《体育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的《人体运动科学研究方法系列丛书》、《体育绘图》;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健康读本》、《小学生健康读本》。此外,新近出版《运动、饮食和肥胖病》双语学术专著()和其父亲的《阎宗临文学作品集》()。

年山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可持续的发展研究”);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服务优秀二等奖;“年北京市运动生物化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年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