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发展 >> 正文 >> 正文

气象智慧添助力美丽中国展新颜喜迎二十大气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23

天空愈蓝,江河愈清,森林愈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的现代化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综合体系初步建成。

助力释放风光“无限”

做绿色中国的“先行者”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明确的能源结构转型战略和举措随之提出。作为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柱,风光资源正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其中如何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成为气象部门多年来的必答题、抢答题。

为保障风光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建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优化完善风能太阳能监测站网布局,全面勘查评价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能源局和财政部开展第四次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建成了由座测风塔组成的风能资源详查观测网。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老风口风电场杨化光摄影

十年间,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拓展了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观测业务。截至年底,全国2多个国家级气象站均实现日照时数的全天候连续自动观测,其中个气象站可同时开展太阳辐射观测。结合测风塔观测资料,实现了对重点区域复杂地形下1公里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以及风电场尺度下百米分辨率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得到全国1公里分辨率太阳能光伏和光热资源评估,得到全国精细化太阳能资源图谱。

精密的监测,只为更精准的风能太阳能预报。中国气象局建立了自主可控的风能太阳能专业预报模式和区域气候业务模式,建立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预报系统。每天两次滚动预报全国未来5天、逐15分钟风能太阳能资源变化情况,支撑国家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工作。推进短临、短期至月尺度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报能力建设。

风能太阳能气象预报是气象服务的一项基本业务,为国家新能源发展保驾护航。图为江西赣州市会昌县清溪乡盘古嶂风力发电场朱海鹏摄影(人民视觉)

自年起,中国气象局连续8年发布《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自年起,每年编制年度《光伏扶贫太阳能资源年景评估报告》,为国家、区域新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宏观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今年3月15日,中国气象局正式面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各地气象部门可结合实际需求,为能源、电力部门提供针对性预报服务。

十年来,在气象评估结果的加持下,清洁能源为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等提供了强劲动力。

未来,气象部门将持续推进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估、预报预测等核心能力建设,为国家能源电力行业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

护好生态环境红线

做碧水蓝天的“守护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取得重大进展。气象部门紧跟重大国家战略,高位谋篇布局,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走到哪,气象保障服务就跟到哪”。

几年间,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

这离不开气象科技的支撑。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强化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为精准减排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如今,国、省、市、县环境气象综合观测和预报业务体系稳定运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相继建成,大气污染气候监测预测业务系统也初步建成。

不止于打赢蓝天保卫战。气象部门综合利用风云气象卫星以及高分辨率光学与雷达卫星,形成覆盖植被、高温、城市热岛、干旱、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等20余个领域的常态化生态监测评估产品,在生态气象要素监测、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生态红线保护、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生态变化气象贡献率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卫星全国植被监测

内蒙古气象部门针对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建立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遥感应用体系,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特色应用;江苏气象部门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评估方面发展了五大类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实现湖泊水体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人工增雨的全过程精细化服务;重庆气象部门在三峡库区水体监测、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石漠化识别评估等方面持续开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遥感监测……各地气象部门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安全监管与绿色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

—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年、—年两个阶段平均水平分别提高15.9%、7.8%,其中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更是创年以来新高。

全国生态质量指数升高实现“三级跳”,有利的气象条件叠加我国实施的诸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共同促进了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超6%,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平方公里。

风云三号D星视角下的雅鲁藏布江

科学、合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手段,这由“枯”至“茂”的转变,有地面调水和自然降水增加的因素,更离不开从年起以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的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据统计,仅去年1月至10月就增加降水30.88亿立方米,高覆盖度植被面积较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实施前增加7.24%。

不仅在三江源,十年来,气象部门还在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区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试点,成效显著。

此外,气象部门持续开展大范围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为当地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提升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及增雪补冰,向天借水,为祖国大好河山添新绿。

“空中国王”人影作业飞机飞越祁连山、六盘山,开展青藏高原云-降水飞机观测及西北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建设探测工作

发现自然生态之美

做气候资源的“深掘者”

优良的生态气候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推进生态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气象部门善于发现生态之美,还要发挥专业优势“放大”生态之美。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气象等行业融合发展。

作为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之一,“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是气象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赋能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有益实践。

《年度氧吧绿皮书》显示,“氧吧”地区平均植被覆盖率超过全国均值20.9%,人均释氧量为全国均值的7倍;年至年,“氧吧”地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逆势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个地区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甘肃省首个县级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建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中心配套建设了生态气象监测站、遥感监测业务工作平台和卫星遥感生态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依托“中国天然氧吧”,外延至旅游、农业、林业等领域,打造出多个个性化活动,延伸品牌服务链;以“氧吧”品牌赋能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推进氧吧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不只是“中国天然氧吧”,气候标志、国家气象公园、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城市等一批“叫得响”的国家生态气象品牌创建,也是气象部门捕捉自然美、放大自然美的重点举措。

十年来,浙江建德、内蒙古阿尔山、新疆阿勒泰分别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气候生态市、中国雪都;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和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被列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启动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的黄山,在云海、冬雪、日出、雾凇等美景环绕中踏上新征程……优质的气候生态正在成为当地重点经营的“品牌”。

以气候成就品质,用评价打造品牌。贴上气候品质标签后,“汾河牡丹”花蕊茶价值提高20%以上;隆子黑青稞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鸭泡子”大米有了气候防伪标志……越来越多的“气候好产品”为农业生产赋能,为农民致富出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气象部门正以建成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为目标,努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气象力量。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罗澜

编辑:张娟谷星月王素琴

审核:段昊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