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发展 >> 正文 >> 正文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发布涵盖2类2

来源:遥感 时间:2022/8/24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若一)记者今天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为了指导和规范工程项目建设,自然资源部围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构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方法体系,组织全国近百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各有关领域专家学者,用一年多时间,编制发布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

我国海洋灾害种类多、灾害风险大,全国三分之一的沿海县区都处于海洋灾害高风险地区,每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亿元左右,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占90%以上。目前,风暴潮灾害防御措施主要以海堤等工程措施为主,尚未充分发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天然生态减灾功能。

基于当前状况,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编制主要聚焦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和减灾需求,采用生态减灾理念,及通过保护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巩固增强其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或对海岸防护工程设施进行生态化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协同增效。

据了解,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涵盖海岸带各类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和生态减灾修复2类21项技术标准。

现状调查与评估类技术标准具体内容是采用现场调查、遥感影像识别等方式,针对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各类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植被特征、生物群落、环境要素及威胁因素,提出现状调查的技术要求。在掌握生态系统分布和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开展受损评估以及原因分析,从而提出全国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布局建议。

生态减灾与修复类技术标准是在保护修复布局建议的基础上,聚焦修复区域,提出科学合理的多种建设类型组合的修复方案,促进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主要内容包括滨海区域的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要求。在技术流程上区别于一般修复项目的技术要求,是以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为目标,开展修复区域适宜性评价,提出工程建设或者植被种植的优化方案,从而在达到预期生态修复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发挥生态减灾功能。

以红树林为例,米宽度的红树林带可消减波高15%-65%,米宽度的红树林带则能够将波高消减50%-99%,具体效果与红树种类、密度等因素有关。这项成果可为优化红树林、盐沼修复措施,提升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在实践应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年自然资源部以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为支撑,首次组织开展了全国滨海盐沼、海草床生态系统调查,摸清了两类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生态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例如,调查显示我国滨海盐沼面积.15平方千米,滨海盐沼植物种类丰富,外来物种入侵明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生境总体稳定,但面临着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以及护花米草入侵等威胁压力;再如,我国海草床面积达.37平方千米,海草床植被类型南北空间差异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海草床分布区水体及沉积物环境总体较好,但面临着渔业捕捞、海水养殖、自然灾害以及藻类等其他物种竞争等威胁压力。自然资源部指出,上述成果可为科学优化修复布局、采取针对性修复措施及管控政策等提供支撑。

近年来,生态减灾理念在国际上越来越深入人心,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生态减灾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这些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海岸防护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即使用基于生物、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替代或改造传统的海岸“硬性”防护,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成功的发挥了防御灾害的能力。

为了促进中国技术走出去、中国标准国际化,深入开展我国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技术成果国际宣传,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自然资源部已组织将海岸带保护修复系列标准进行英文编译,形成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团体标准英文版,并于年10月发布,引起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