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器工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几十年来经过艰苦创业、工程研制建设和航天器应用发展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额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通信广播卫星
我国通信广播卫星主要服务于通信、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村村通”工程、信息化建设等民用领域。自年4月我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至今,已成功研制出“东方红”系列卫星。
其中,年5月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的“中星六号”卫星发射成功,首次实现了中容量通信的服务能力。
年发射的第三代通信卫星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在整星功率、承载能力和服务寿命方面大幅提升,并且实现了以“尼日利亚一号”卫星为代表的的多颗通信卫星整星出口。
年,我国“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成功发射,为大幅应用卫星的数据回传能力和测控覆盖率提供了服务平台。
“东方红五号”超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将采用二次展开太阳翼、新型桁架结构、电推进等多种先进技术,该卫星在有效载荷比、有效载荷质量、电源功率等设计指标上与国际顶级通信卫星平台相当。
随着美国“星链”卫星星座建设的示范引导,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开始了卫星互联网的建设。我国也组建了专门的大型国企,负责推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
2.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之一,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导航、定位与授时信息服务,可供海、陆、空任意位置的军民用户共享信息资源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世界为数不多、服务质量较好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建立在“北斗”导航系统之上的运用于各行业、各场景的增强导航系统,呈现井喷发展之势。
3.对地观测卫星
就是我们常讲的遥感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陆地、海洋和大气的有关信息。
由于其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空域国界限制、不涉及人员安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测绘、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国土利用、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领域,在军事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我国对地观测卫星领域已产生地球资源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星座等多个系列化卫星。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对高分辨率影像数据需求的拓展,对地观测卫星将向小型化、高分辨率、高精度、长期稳定运行、光学与微波多种观测手段兼备、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多星组网观测方向发展。
4.载人航天器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年启动以来,在完成“神舟”飞船的多次发射、多次载人飞行后,完成了空间站的建设,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员在舱内工作与生活等重大技术。
以“神舟”飞船、“天宫”为代表的的载人航天器实现了在低地球轨道、高密度原子氧特定空间环境下的在轨服役能力,构建了以载人航天为应用背景的密封降噪】环控生保、有害气体控制等专业技术基础。
未来,我国将在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技术及空间科学试验。在轨制造】在轨维修、长寿命服役、抗菌防霉等关键技术将在空间站工程中得到应用。
5.深空探测器
人类对月球以远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当前,我国开展的月球探测是探索宇宙、进行深空探测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月球探测分为绕、落、回等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对月球形貌、矿产资源分布、地质构造和物理场的整体性、综合性探测,并掌握月面软着陆、月球巡视勘探及月地再入返回等技术。同时,为月球基地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为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积累经验。
未来,我国深空探测将开展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空间探测任务将在深空自主导航技术,进入、着陆与上升技术,行星保护技术,先进推进技术,深空探测通信技术等方面提出更为苛刻的技术挑战。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国际航天已进入调整大变革的新时代,特别是商业航天力量作为航天新势力呈现一种迅猛而超常规的趋势,我们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及时优化和调整我国的航天发展策略,以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薛海相商业航天观察”伴您挣脱现实枷锁,做个游目骋怀的太空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