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市场 >> 正文 >> 正文

10个学科全球第一,皆为大国崛起之功臣

来源:遥感 时间:2022/10/18
白癜风治好了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313/4590370.html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近代史上,因工业基础薄弱,我国曾长期饱受列强欺凌。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率先开启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时至今日,中国已经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变为了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第一制造大国”。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即使在和平时期,工业作为真正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袤、气候环境差异大、人口数量巨大的国家来说也是格外重要。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航天入海,无一不需要强大工业实力的支持。

疫情期间,10天建成3万医院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基建狂魔”。实际上,类似令人叫绝的基建奇迹在中华大地上早已屡见不鲜。而“基建狂魔”的背后必不可少的是科研力量的支撑。可以说,我国在基建方面的能力有多强,它背后相关学科的实力就有多“霸道”。

在今年发布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高校有10个学科夺得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冠军学科”分别为:清华大学的通信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仪器科学、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工程、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不难看出,这些冲上世界顶尖的学科,无一不与国家工业化建设关系紧密,“基建狂魔”的练就也与他们息息相关。

可上天能下海的国之重器,由他们建造

建国以来,航天科技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我国航天领域发展形势迅猛,造就的大国重器也是不胜枚举,而这成功的背后聚集的众多高校科研力量不可忽视。

据统计,从第一次发射卫星成功以来,到年6月24日,我国总共发射火箭次,成功次,总体成功率达到96%,居世界前列。年时,我国航天年发射次数达历年之最,年发射次数达39次,位居全球第一;年,我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位居全球第一。

北斗系列卫星发射数量及轨道分布

图片来自网络

年6月23日9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北斗收官之星奔向苍穹。至此,中国耗时20多年,投入超亿美元的自研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彻底结束了依赖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历史,而且也为美国垄断卫星导航高科技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每一次航天领域的进步背后都少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人的身影,北斗的背后也同样凝结了众多北航人的心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28岁担任北斗系统设计师,32岁担任主任设计师,投身两代北斗系统建设。北航老一辈科学家丁子明、谈展中教授、张晓林教授团队、秦红磊教授团队、冯文全、王祖林和黄智刚教授团队、施闯教授团队等分别聚焦于航空应用需求、芯片与终端关键、地面数管系统、信号体制、误差建模评估、监测体制、高精度位置网及其交通应用等等关键技术攻关与研发,都为北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北斗女神”——王淑芳

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也在北斗系统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大和北航合作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项目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和系列装备,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其精准、快速的北斗定位服务技术体系,稳健、可信的中国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开拓了北斗精准定位在公路、水路、设施建设和大众出行等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创新应用,社会经济效益不可限量。

探月工程也少不了武大人的身影。校友邸凯昌带领的行星遥感团队研发了月球车导航定位与月面环境感知技术与软件,在着陆点定位、月面三维地形重建、障碍识别、月球车视觉导航定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巡视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武大的遥感技术还曾在抗洪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为救灾行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数据。

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

图片来自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