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华中首颗学生造卫星上天,这些珞珈少年

来源:遥感 时间:2023/5/27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44233.html

极目新闻记者柯称

摄影记者黄士峰

视频剪辑胡祉祺

海报制作李嘉琪

通讯员张学敏吴江龙

03:39

2月27日,华中首颗“学生造”卫星“启明星”卫星成功发射,它缘起于武大学生的想法,实现于武大学生的实践,服务于武大师生的未来。“启明星”卫星研发之初就决定,让在校学生当主角,共有50多名武大学生参与研制,其中本科生有20名左右。多名研究团队学生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卫星的成功研制提升了对国家航空航天实力的自信,对武大遥感学科实力的自信,对自己科研创新能力的自信。

硕士生宋宇飞:

我月初就来到文昌发射基地,参与了星箭组合前的最后测试,见证了卫星发射的全流程。看到长征八号一飞冲天,听到一句句“遥测信号正常”,我的内心激动得无与伦比。“启明星”带着我们的期许遨游太空,希望它将来能为武大发展,为中国的遥感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硕士生周昊:

我主要参与的是前期的系统组织方案的研讨,以及后期卫星传感器的集成与测试。传感器集成通俗地说就是,像搭积木一样把卫星各种载荷和设备搭好,确保它们在太空中万无一失。卫星研制工作非常复杂,这一过程很好地锻炼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博士生李津津:

我师从李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夜光遥感。能够参与启明星卫星夜光相机的辐射定标工作,我非常自豪。更荣幸的是,我的建议得到老师和团队的肯定,使启明星卫星成为全球第一颗具有8个波段夜光相机的卫星。研制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理论与实践有很大差距,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想法最终得到实现,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博士生李妩舟:

我是金光老师的学生,主要负责卫星的姿态控制。这方面的传感器之前也学习过,但总感觉一知半解,经过这次卫星研制经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我想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书上看得再多,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做一次。

博士生张雪峰:

我的工作是建立数字卫星系统,它是一套卫星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在卫星发射前测试零部件的正确性,在卫星上天后监测卫星的状态,还能在今后应用中发送操控指令。我之前是学软件的,这次跟硬件打交道的经历,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博士生王广琦:

这颗卫星体积很小,但是要放很多传感器,我们要保证整个结构设计的强度,还要考虑重心平衡,难度很大。平时除了武大老师的指导,我们还经常跟长春光机所、哈工大的师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跨学科、跨院所的合作经历,对我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是很好的积累。

本科生林炜华:

我大三时就报名参加了研制小组,主要是负责卫星高光谱工作波段设计,要搜集很多国内外的数据,做数据分析。作为本科生能跟着学长、学姐一起工作,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很感谢武大给我们这么好的平台。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为遥感事业奋斗的决心。

硕士生陈俊博:

我们小组主要从事卫星的数据地面处理工作。王密教授带着我们攻克了多重难关,让启明星具有了在轨可编程的能力,今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成像规划,发送指令控制卫星。

硕士生柯诗韵:

曾经,我在大一听院士讲《测绘学概论》时,觉得卫星离我们那么遥远,现在我觉得它近在咫尺。那时我在结课论文中写道,希望将来遥感卫星能更多地服务普通人,现在启明星卫星就能做到想拍哪里、要怎样的角度、时段都可以自己决定,服务普通的学生,这对武大遥感学科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硕士生黄淑娟:

我很荣幸从本科阶段就参与到启明星的研制工作中。还记得读大一时,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武大卫星地面站,那时我想卫星离我们好遥远,所以后来知道学生也能参与造卫星时,我迫不及待就报名了。三年来,很多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深刻理解,这是最大的收获。

硕士生饶可奕:

我主要负责启明星一号的后期研究应用,让它将来能更好地服务武大师生。我们的想法是探索“遥感+AI”,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启明星高光谱影像的智能处理。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通过参与启明星计划跨入了卫星和遥感的大门,极大地增加了我跨专业学习的信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