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技术创新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生产实践

来源:遥感 时间:2023/5/27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从年开始,在第一次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逐步尝试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体系的建设,构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新机制。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脱胎于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监测范围较广,面向的目标对象较为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多元化的地理信息获取和使用需求。同时在相关技术的持续支持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得到稳步提升,由于其将地理信息与国情相关要素进行动态结合对比,并通过影像资料等呈现方式,将监测到的各类数据信息直观呈现在相关工作人员面前,进而为领导决策、区域治理、督察监管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1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概述

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整体梳理,有助于引导相关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从整体层面出发,掌握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与特点,促进思维认知的有效转变,为后续基础地理国情监测的生产实践与应用奠定了思想基础。

1.1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借助于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不同时期内的测绘档案开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一定区域范围内,地形、水文、地表形态、植被覆盖率以及人口密度等地理要素的变化情况,并开展动态监测、定向分析。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地理信息数据不全或者丢失的情况,与其他地理监测方式不同,基础性地理国情检测强调地理信息的动态化处理,通过对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变化频率以及地域差别的梳理,科学判定变化趋势,将各种资源分布情况、生态环境特征、经济要素进行直观反映,因此为各项政策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参考。

1.2总体技术流程

从技术流程层面来看,基础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涵盖了影像处理、变化区域判别、信息采集、外业调查、内页分析、数据库建立以及统计分析等环节。基础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主要来自于遥感数据、专题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外业调查、数据编辑、信息整理、数据库建设、统计分析等手段,将内外业地理监测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快速掌握基础地理国情的变化情况,判断发展趋势。

2基础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应用领域

为确保基础地理国情监测在生产实践环节的合理化应用,确保相关技术优势的有效发挥,实现基础地理国情监测与生产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立足实践,全面系统地梳理基础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应用领域,明确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点。

2.1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大的裨益,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具体来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能够利用多种平台,综合遥感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对区域内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明确耕地、林地等地理要素的面积大小、分布情况,并对目标对象开展长时间的持续监测,准确把握其变化情况。尤其在资源管理方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等方面更加突出。

2.2国土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

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应用领域,要求工作人员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作为基础,统筹分析基础性地理国情信息以及各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做好数据的挖掘与准备工作。在整体上,把握区域范围内国土资源开发情况。同时借助于多源、多期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影像,对一定区域内的国土资源进行分类整合。

2.3城市化进程领域的应用

现阶段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城市化进程监测领域,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下,工作人员通过合理利用多时相航空航天遥感设备,实现了城市规模的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地理信息数据、城市规划建设等专题数据的分析整合,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对城市的范围、占地面积、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分布等进行准确反馈,这就为城市主管部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创造了条件,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的针对性、指向性,从长远来看,对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3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方法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结合生产实践的有关要求,结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特性,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框架下,积极调整思路,转变应用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推动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在实践环节中的应用。

3.1坚持总体性原则

为推动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在总体性原则的引导下,组织进行各类工作,确保数据分析,进行有效的统计,为后续社会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实现区域治理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具体来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采取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在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工作思路下,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任务,理顺整个流程,增强工作质效,缩短监测周期。以安徽为例,在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过程中,坚持总体性的工作原则,将前期积累的各种基础性地理要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础,结合地理国情普查的相关结果,开展初步的数据分析、整合、统计、分析工作。由于现阶段内业工作无法全面满足实际的地理监测需求,存在监测疑问图斑和属性盲区,针对这种情况,将外业调查作为有益补充,实现内外业联动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机制,以保证各类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监测数据的获取分析

在整个监测数据获取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着重做好专题资料的整理、汇总工作。通过专题数据,工作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掌握相关情况,在地理要素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同时为保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在生产实践中的合理化使用,有必要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国土资源等几个层面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数据选择,在确保有效获取专题数据、资料的同时,缩短数据获取周期,管控成本投入。

以安徽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为例,在整个专题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收集测区范围内年发布或最具有现势性的以下专题资料:水利部门的水文、水利数据;教育部门的学校名称、类型、分布等信息;统计部门的县级以下(不含县级)行政区划代码等信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改、城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空间规划及重大资源环境工程建设等信息;城市管理部门的居住小区、饮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共设施等信息,各类新设立和调整的环境保护区、经济开发区,各类增加或变动的综合城镇功能单元及重大工程设施、民生设施等信息。

3.3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流程

为保证各项技术的合理高效使用,避免技术手段的缺失,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对技术应用流程进行必要的完善,确保各项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具体来看,以覆盖任务区的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收集利用各类行业专题数据,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外业调查、统计分析等技术与方法,运用高新技术和装备,内外业相结合,实现基础性地理国情变化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通过集中建库和统计分析,形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系列数据和图件成果。其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技术流程图

3.4做好数据处理工作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核心在于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基于这种需求,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数据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数据的逻辑一致性。例如做好数据的拓扑工作,合理设置参数,通过将拓扑容差设置为0.01m的方式,检查修改面裂隙和面重叠等问题,保证数据库建设的顺利进行。

4结语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作为新时期地理测绘新形式,不仅完成了地理监测的常态化,弥补了过往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的问题与缺陷,将地理国情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形成综合化的信息体系,为政府各项决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为确保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在生产实践环节的合理使用,文本对应用方式做了系统、深刻的探讨,旨在理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流程,高效应用地理国情相关监测成果。

撰稿:刘振宇,安徽省第三测绘院

(转自《中国高新科技》杂志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