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夜晚,荆州段长江江面上伸手不见五指,指挥大厅的监控平台观察到的长江见面却如白昼般清晰。监控平台提示,在距离此地2公里处的一艘船上,有船员未按规定穿救生服。系统弹出违规船只编号,违规类型和定位信息,待巡检人员判定处理。
由武汉企业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这套能在深夜江面上自动“探盲”的系统,无论白天黑夜,它都能“看清”并识别2公里内船只和船上人员的实时行为。通过北斗系统提供精准的定位信息,江面上的生物活动、船只活动都不再有盲区。据悉,该系统即将在我省的长江大保护工作中应用。
赵梦奎展示用于探盲的“监控机球”,机身的9个摄像头搭配内置的算法,能够“探盲黑夜”。长江日报记者秦璟摄
4月9日,在武昌区斗转科技园内,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梦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江面探测只是这套“探盲”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其技术的核心在于鸣飞伟业自主研发的全国产化、自主可控的图像传感器以及遥感信息智能快速处理算法引擎。
“这种型号的图像传感器具备黑光级图像成像功能,结合AIISP图像解析算法,能让黑夜里的图像变亮、白天的图像更清晰。它同时具备AI处理能力,能直接对采集到的影像数据进行边缘识别,大大减轻服务器压力和数据传输带宽。”赵梦奎说,“这套算法由我们的研发人员自主研发,从年累计至今已达万行规模,相当于我们从年就开始盖房子,盖了14年。依托这套算法,鸣飞伟业在对海量数据、原始卫星图像的处理上已经做到国内最快水平。”
赵梦奎介绍,鸣飞伟业的探盲技术目前已经过了3次技术迭代。公司刚成立时,以应急通信为主要技术,研发出手提箱大小的通信设备,能够在没有基站、没有卫星等任何通信设施的环境下,向外传递实时语音信号。这套通信设备曾在河南等地的特大暴雨中破解了“断电断网断路”困局,将灾难中心的情况传递到指挥部,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关键支撑。
年,随着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诞生、成长与成熟,鸣飞伟业在北斗相关专家指导和建议下,将通信技术与北斗定位技术结合,“探盲”技术从“听得到声音”发展至“看得见位置”。
鸣飞伟业研发的通信设备。长江日报记者秦璟摄
年,鸣飞伟业再次招引核心技术人员,将遥感技术与北斗技术相结合。“遥感就是在天上给你拍个照片,北斗定位就是算出来你在哪个位置,求出坐标。”赵梦奎解释,“加上沉淀多年的通信技术,鸣飞伟业已经能够实现‘通导遥一体化’。”
长久的技术坚持下,鸣飞伟业“探盲技术”能为各类“极端地带”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长江日报记者秦璟摄
长久的技术坚持下,鸣飞伟业“探盲技术”已能在黑夜、地铁隧道、灾难现场等难以探测的“极端地带”中,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极端环境的保障工作都能胜任,‘北斗+遥感’已经在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赵梦奎说,“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开发,‘北斗+遥感’将在农业、环保、城建交通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通讯员况昕昀叶子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