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听听四位气象大咖说了啥

来源:遥感 时间:2023/7/24
甲氧沙林片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6472.html

编者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实时气象通信系统、GRAPES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系统推陈出新……气象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刻苦钻研,对标世界前沿,加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争做新时代创新先锋”。

在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

我们邀请四位气象科技工作者,

分享科研工作的苦与乐,并寄语未来。

他们是......

★李泽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陆日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兴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

▲从左至右依次是李泽椿、陆日宇、李维京、张兴赢。

Q1

科研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李泽椿:最难忘的就是在中央气象台建立业务数值预报系统。过去,我国并没有将数值预报研究应用到日常预报业务中,多用天气图方式及统计方式进行预报,导致预报员预报未来大气内部的物理规律结论往往不够准确。

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正式确定要在国家气象中心建立数值预报科,开展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包括我在内的十个人前往日本,学习实践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在从日本进口日立计标机器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自动化业务系统,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陆日宇:博士毕业前,曾参加过一次国际会议。参与这类国际会议需要流利的英语作学术交流,但我当时对自己的英语并不是很自信。那一天,我和一位韩国籍科学家聊天,提到了这类困惑。

这位韩国科学家曾经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很久,英语自然很好,我向他请教,他却告诉我,英语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用为此杞人忧天,最重要的是研究的内容。并以日本著名学者为例,告诉我虽然他有很重的日本口音,但是他的报告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认真聆听。这个经历告诉我,英语固然重要,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和国外学者交流,但更重要的是科研的实力。

李维京:最难忘的是当科研成果在气候预测业务中得到应用,并取得成功预测结果时。记得年的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当时我正在做“九五”攻关项目,成功预测了这场灾害,为国家防汛工作作出了贡献,这对于我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和经历了!

张兴赢: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最难忘的就是经过了漫长的摸爬滚打后,突然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那种喜悦和兴奋,这种感觉是让人最难以忘怀的。

记得年,我入职不久,当时国际上正在热火朝天地酝酿着3年后发射全球第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且于年建立了地基高光谱二氧化碳观测网。当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拥有国内唯一的德国地基高光谱观测仪器,但是一直没利用起来。为了跟上国际卫星温室气体探测的前沿科技领域,我开始尝试运行这台仪器。由于是进口仪器,所有的说明书和软件界面都是专业的英文界面,很多涉及到高光谱仪器观测的专业术语都很陌生,且仪器购置于年,很多部件都出现了问题。

经过了半年时间,从啃下说明书和软件操作,再到从相关文献资料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突然有一天发现调试某个部件后,仪器可以正常记录观测数据了!那一刻,觉得前面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Q2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泽椿:做科研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从国家层面而言,把握主基调和方向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明确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为国防和社会公共安全服务,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第二,不能借创新之名,不停地轮换研究项目或方向。因为长期使用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都是经过了很多年的研究积累下来的,比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所用模式,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的。

第三,要正确看待学历。比如以博士学历作为招人起点有助于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但并不能把博士当作科研的敲门砖。关键在于个人要拥有正确的科学思维,找准研究方向并且勤奋努力。

陆日宇:我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的精神。科研工作涉及的面很广,而我从事的主要是基础科学研究,这更需要有质疑的精神,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到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基础科学本身就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得出来的任何结论都可能是虚假的,需要有一个被质疑的过程。

比如,孟德尔的豌豆试验,刚开始提出来的遗传规律不被人相信。直到许多年后,有科学家在论文中提到了孟德尔的豌豆试验,他的观点才得到人们的瞩目,成为了“定律”。所以,很多基础研究的科研结论刚开始是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没有质疑精神,完全去相信别人的、或者自己的结论,很容易在黑暗摸索中失去方向。

李维京:我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勤勤恳恳,坚持不懈,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

张兴赢:做科研,兴趣是最重要的,离开了兴趣的研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科研。其次,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从某一方面来说科研是枯燥乏味的,而且短时间内很难有显著的成果,有时候甚至要穷其一生才能取得一小点的创新和突破,所以能耐得住寂寞也是做科研非常重要的品质。

Q3

如何保持创新思维?

李泽椿:我觉得创新思维一定要聆听一线,立足于中青年。最好是45岁到60岁左右,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例如我,可以作为这些人的咨询顾问,在科研工作中,我提出的意见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即便因为条件不充分而不采纳也不会介意。双方放平心态,才能迸发出更多的点子。

陆日宇:不断地思考、接触新的科研成果,这是最重要的。再一个是找到科研乐趣,推动你不断思考探索。我带了几个学生,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或多或少都不一样。有的时候,学生的结论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会在这些领域思考更多,从而也能产生很多想法。比如近期“丝绸之路遥相关”与夏季高温的关系,其实本来的研究并不是针对这个话题的,但是在研究中偶然发现夏季增温和丝绸之路遥相关这样的现象,后来就把最初的研究课题改成了这个,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基础科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偶尔获得一个结果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就像踢足球和打篮球相比,踢足球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进一个球,但这带来的乐趣不逊色于一直快速进球的篮球比赛。加上很多科研结论都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有很多偶然,同时也有很多惊喜。

李维京:创新思维来自于科学实践,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思维大多来自于对预测失败事件的科学总结。在历次实际气候预测业务成功与失败中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发现关键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深入理解,加以解决,形成创新成果,促进气候预测业务的发展。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才会有创新的成果。

张兴赢:信息是创新的“火花点”,保持阅读的习惯是对任何学科领域的创新都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所以要多阅读、多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