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中和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获发明专利授权
从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基于sVNT血清学原理的发明专利“检测SARS-CoV-2病毒中和抗体的磁微粒化学发光试剂盒及其应用”于近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适于自动化、高通量的操作,因此,该试剂盒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更安全的特点,可为后疫情时代全球趋势转向免疫检测提前备足马力。
在美国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约是季节性呼吸道病毒的10倍
近日,24位美国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发表了一份长达页的报告,他们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死亡人数约是其他呼吸道病毒的10倍。最近由于感染新冠病毒和住院人数的急剧下降,美国各个地区正在放宽疫情防控政策,但这项报告指出因疫苗和自然感染带来的群体性免疫并不一定能降低感染风险。该报告还表示,直到新冠病毒带来的威胁类似于常见的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生活才有可能回到正轨,因此他们提醒不能因过早的胜利而放弃警惕。
我国正规划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规划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以实现全球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大气遥感数据的获取。据介绍,掩星探测是导航卫星上发射的信号穿过电离层和大气层后,频率、相位及幅度会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进行反演计算,可以得出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及电离层电子密度等信息,弥补传统气象观测手段的不足。
全球首位接受猪心脏移植的患者去世,术后存活两个月
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9日发布的消息,在该中心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8日去世,目前尚不清楚确切死因。这一特殊移植手术是全球首例,该病人术后存活了约两个月。这名57岁、名叫戴维·贝内特的病人于1月7日在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接受了这项手术。据介绍,其移植手术中使用的猪经过基因改造,被“敲除”会引起人类排异反应的基因,以及一个特定基因以预防植入人体的猪心脏组织过度成长。
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中国古生物学会3月10日在南京发布“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具体内容分别是:1、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2、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3、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4、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5、古生物脂类对不同古气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踪;6、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7、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的精细刻画;8、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陆地生态系统扰动;9、中国发现晚更新世一个新人种:龙人及其独立第三演化支序;10、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探月工程四期还将实施三次任务
全国政协常委、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近日表示,探月工程四期经过多年论证,已于年底正式立项,进入实施阶段。“探月工程四期的主要目标是对月球南极开展科学探测,建立起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后续将分3次任务实施,计划在年前完成。”后续3次任务分别是“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
首个2万吨级颗粒硅模块化项目投产
3月6日,从保利协鑫获悉,该公司旗下江苏中能2万吨FBR颗粒硅模块化项目全部装置均已进入生产状态,标志着公司颗粒硅年有效产能正式实现并达到3万吨,颗粒硅投产将大幅助推光伏产业发电低价上网。
“长安链”开启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节点
3月7日,“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联合实验室在北京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共同建设,将围绕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平台“长安链”开展赋能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区块链核心技术体系正式投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节点。
湖北启动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
3月9日,湖北省科技厅表示,为推进科技强省建设部署落实落地,该厅日前印发了《湖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启动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办法》指出,在科技厅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湖北省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和各市州科技主管部门系统推进湖北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吉林一号”MF01A星出征重量更低能力更强
年3月7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航天信息产业园举行“吉林一号”MF01A星出征仪式。此次出征的“吉林一号”MF01A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立方星设计理念自主研发的柔性卫星平台,该卫星能够根据不同载荷的集成需求,进行灵活单机变换,便于系统集成,重量及成本更低,带载能力和业务能力更强。“吉林一号”MF01A星定位于20kg级的多功能业务化卫星平台,支持载荷长期三轴对地工作,可适配遥感、通信、导航等多种载荷,兼具业务卫星的多功能和可靠性优势,以及立方星的低成本和快速研制优势。
新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影响力可能被低估
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几十年后,一项新的评价标准显示,中国在衡量国家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上超过了美国。这项日前发表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年,在被引排名前1%的科学研究中,中国研究的排名甚至略微高于美国研究的排名。这项新研究由美国、欧洲和中国的3名研究人员完成。他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同于传统测量方法,更适合相关研究。
我国科研人员发掘出绿色富硒新食品
3月10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表示,发掘出新的绿色富硒食品——富硒油菜芽,并揭示其作为一种新型功能蔬菜在珍稀营养素,如硒、维生素E、特殊抗癌硫苷、镁、锌等上的富集特征,成功拓展绿色富硒食品来源和油菜多功能利用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国际期刊《食品》上发表。
研究揭示温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2月23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
活动星系核中存在大量黑洞,相互作用复杂
年被观测到的引力波信号GW揭示了黑洞合并事件的偏心特征——合并前的黑洞并非以圆形轨道运动。这一现象缺乏解释。一项新的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分析活动星系核(AGN)中的黑洞混乱的相互作用,为这一现象提供了首个合理的解释。
人工智能实现了对基因表达的预测
据3月9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来自美国博德研究所(BroadInstitute)的科研人员将神经网络与高通量实验相结合,在酿酒酵母中成功对一个编码黄色荧光蛋白(YFP)的基因表达进行了预测。具体来说,他们使用了超过万个不同的启动子,量化了每个含有这些启动子之一的酵母细胞的YFP产出,并利用所得数据训练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预测基因表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卫星团队揭示植物广谱抗病性调控新机制
年3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卫星教授课题组在ThePlantCell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发现并揭示了参与线粒体RNA加工的PPR蛋白RTP7及其调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系统证明了线粒体活性氧(mROS)参与调控植物对多种不同类型病原菌的广谱抗性。
数学新发现或将揭示宇宙的秘密,找到“大统一理论”
由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提出了对理解量子引力重要挑战的新认识。现代理论物理学的一个巨大挑战是找到一个“大统一理论”,即能够在一个单一的框架内描述所有的自然规律——连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科学家们在一个被称为“全息原理”的量子引力简化数学模型中,展示了引力是如何从一个特殊的量子力学系统中出现的,有望找到“大一统理论”。
《科学》:蚂蚁能“嗅出”癌症
癌症检测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而目前可用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例如核磁共振和乳房X光检查,往往昂贵且对人体有影响,这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使用。为了绕过这些限制,人们正在研究替代方法,如利用动物的嗅觉。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北索邦大学、居里研究所的一个科学家团队最近展示了一种蚂蚁(Formicafusca)在该领域的表现。经过几分钟的训练,这些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嗅觉的昆虫能够区分健康的人类细胞和患有癌症的人类细胞。
学分互认创办联合学位!广东两高校联手发力医工融合
3月7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签约仪式在广东医科大学图书馆举行。此次签约,松山湖本土两所大学携手在医工融合领域发力,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以校际联合的新模式推动“新医科+新工科”。两校在创新学院联合申报新医科、新工科专业联合学位,选拔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创新学院共同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实验班、共享课程、开放资源、双导师支持、学分互认、设立创新项目等方式,探索医工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四川大学未来五年要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已正式公布,四川大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6个重点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表示,自四川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川大的‘双一流’建设要继续往高质量内涵发展走,整体上未来五年要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年要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优势学科要进入前列。”
贵州福泉大湾磷矿勘探项目获奖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获奖项目,贵州省“福泉大湾磷矿勘探”项目榜上有名。该项目由贵州省地质学会推荐、申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四地质大队承担完成。据介绍,通过对矿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为贵州“福泉—瓮安千亿级世界磷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也将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