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思路,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以及相关保障措施,并对气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建设规划》提出,到年,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气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逐步增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人工增雨雪率提高到12%至15%。到年,人工增雨雪率稳定在12%至15%,全国综合性生态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较为完备,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建设规划》要求,逐步提升生态气象保障能力,聚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任务,依托既有平台,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服务能力。
围绕生态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在我国“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以及气候关键区,增强卫星、无人机、地面等遥感协同监测能力,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强化与生态气象监测相适应的计量保障能力;提升生态气象数据应用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气象影响评估水平,在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的生态气象评估。
聚焦生态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围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需求,建设百米至公里级、月季年等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气象影响评估系统;针对“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灾害特点,提升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报预警能力;建立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业务,开展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监测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石漠化、高山区冰冻圈等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水平,促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围绕生态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立气候资源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完善气候资源数据管理,提高气候资源动态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能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开展气候承载力评价、气候可行性评估,提升精细化定量服务水平;在“三区四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作业装备建设,完善作业布局,提升相关试验示范基地云水资源监测开发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