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全文海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

来源:遥感 时间:2023/2/11
能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927619.html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年12月4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五年。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制定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启动自由贸易港建设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和“干一件成一件”的韧劲,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和实效,全力应对“三个大考”,答好“三张答卷”,即将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N”政策体系,11个重点园区同步挂牌,先后发布9批91项制度创新案例,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洋浦保税港区率先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离岛免税购物、落地免签等政策效应不断放大,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和原辅料“零关税”等政策落地,推动自由贸易港政策早期安排取得早期收获。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十二个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3.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非房地产投资占比超过50%。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突破万户。“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光纤宽带网络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国首个省域智能电网示范区启动建设,“丰”字型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天然气环岛主干网投入使用,现代水网建设成效凸显。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完成省级党政机构改革,农垦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极简审批、园区管理、国资国企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加快推进,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启动运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要论述,先后派出名干部组成个乡村振兴工作队覆盖全省所有镇村。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个贫困村出列,64.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2%。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在全国率先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累计建成1个美丽乡村、家椰级乡村旅游点。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预计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与年相比,增长45.8%。深入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工程,引进所学校和49所医院。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2岁。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万人。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扫黑除恶、禁毒大会战、风险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救援救灾有力有效。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文明大行动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迈上新台阶,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四早”“四集中”等措施,较早实现无新增本土病例。出台一批纾困惠企、支农扶贫等政策,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先后派出七批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选派专家团队赴孟加拉国帮助开展疫情防控。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禁塑”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海岸带专项整治,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8%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强度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控制目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坚持五级书记抓党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率先在全国设立省委人才工作委员会和省委人才发展局,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广泛凝心聚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十三五”时期,全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重任,抢抓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强化使命担当、奋勇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吹响了“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奋进号角!

2.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海南看,作为全球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面临经济基础薄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全省上下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的宏伟目标。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年,海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国际影响力和辐射作用更加凸显,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互联网、消费(含免税购物)、大健康和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一批万亿级产业;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在国际上展示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靓丽名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服务和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上下一盘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制度创新+优惠政策+法治规则”的重要安排,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加强统筹协调、联动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主体持续大幅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争取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海南样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清洁能源岛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国作出示范。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海南、平安海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坚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自由贸易港建设早期收获。

7.落实“零关税、低税率”政策。实行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一负三正”四张清单。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用足用好免税购物政策,优化全岛免税店布局,丰富免税商品种类,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形成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并存,不断提升免税购物体验。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根据实际动态调整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端紧缺人才清单和鼓励类产业目录,完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争议协调工作机制。

8.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推进货物贸易零关税和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的制度创新。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在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建立“标准制+承诺制”的投资制度。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制度框架下,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创新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等相关制度。依法加强对产权的平等保护。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9.深化财政金融等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健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构建海南金融对外开放基础平台。逐步提高非金融企业跨境融资杠杆率,建立充分满足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的新外债管理体制。依法构建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深化交通、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共享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资源资产资本化工作。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聚焦主业主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打造一流国有资本综合性投资运营公司,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产业集团和专业产业集团,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海南样板”,确保到年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的中长期行动计划。坚持五级书记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专项配套改革。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人员编制向监管部门倾斜。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公开化,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管受理”“一支队伍管执法”“最多跑一次”“就近办、马上办”,全面推行“极简审批”制度。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参与营商环境监督,完善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机制及成果应用。建立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1.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落地实施。高标准建设开放口岸和“二线口岸”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全岛封关运作的配套设施设备。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边际管控体系,强化近海、岸线、岛内三道防控圈有效管控。在全岛封关运作的同时,依法将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进行简并,启动在货物和服务零售环节征收销售税相关工作。

四、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打造若干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园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2.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坚持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同步建设、一体发展,系统推进全岛国际化、旅游化改造,构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城市空间。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和体验店等业态,吸引我国居民海外消费回流,打造国内替代出境旅游购物第一目的地,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大力拓展邮轮航线,推动邮轮旅游试验区和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三亚邮轮母港建设。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康复技术和海南气候资源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鼓励发展低空旅游、红色旅游、“航天+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森林旅游聚集区。吸引一批大型主题旅游公园落户海南并合理布局。加快环岛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满足国际旅游消费需求的数字信息平台,提高“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供给水平,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高水平旅游服务支撑体系。创新汽车消费品等交通工具使用管理模式,推进共享发展。建立闲置房屋盘活利用机制,支持发展度假和康养型民宿。对标国际一流的旅游服务标准,大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全民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从业者服务技能。完善齐抓共管、协调互动的旅游服务管理机制,建立旅游满意度调查和评价机制。

1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服务业和服务消费优化升级,重点发展货物与服务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居民生活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现代商务服务、现代教育和医疗健康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文旅服务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培育发展服务贸易,实施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集成创新。推动国际旅游、国际教育、跨境电商、跨境结算、跨境数据处理、医疗健康等行业实现“既准入又准营”,推动国内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中国(海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积极发展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培育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服务贸易新增长点。建设海南国际设计岛。

14.增强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发展。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完善金融业态,大力引进境内外持牌金融机构。推进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大宗商品和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国际化发展。打造我国大宗商品场外市场集中统一交易和清结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整合省内相关金融资源,推动设立省级金融控股公司。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贸易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涉海金融等特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应用试点,培育打造“区块链+金融”产业集群,推动“监管沙盒”试点落地。完善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推广“综合评价+金融”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统筹布局推进海口、三亚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市县和重点园区金融业差异化发展。构建新型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

15.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坚持“项目进园区、园区说了算”,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整体规划和同步建设,完善园区综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打通产业链,推动“整装+零配件”“制造+维护保养”“生产+应用再集成”等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海陆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和南繁科技城建设,发展深海探测、生物育种及生物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步推进陵水、乐东南繁基地建设。加快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发展火箭总装、卫星及应用、航天超算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商业航天。将洋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和油品自由贸易港区。加快实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技术、设备和药品与国际“三同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集团。壮大海口药谷产业规模,高水准规划建设海口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美安新药谷”。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贸易等为重点,依托海南生态软件园、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陵水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加速培育若干千百亿级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培育打造“链上海南”产业生态。培育发展游乐设施装备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珠宝加工等产业。加快电气机械和器材、汽车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五、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发挥好海南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落实和服务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我国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16.加强开放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博鳌亚洲论坛全球旅游论坛大会。推动更多国家或地区在海南设立领事或办事机构。大力引进国际机构、国际会议和行业组织,打造国际组织集聚区,设立海南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建设国际中医药交流中心。积极争取在海南举办世界气候大会等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活动。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教育、农业、旅游交流平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项目的综合承载区和集中展示区,加快推动“环南海经济合作圈”建设。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群合作机制,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联动发展,深化粤桂琼合作,推动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

17.打造国际航运航空枢纽。实施更加开放的船舶和航空运输政策,取消船舶和飞机境外融资限制。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加快理顺机场管理体制,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完善通用航空机场体系,推进通用航空产业优先发展。用好第七航权开放红利,推动开通海南与东盟十国中心城市航班,打造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提升洋浦货运枢纽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枢纽功能,推进洋浦港集疏运体系建设,建设洋浦国际冷链中心。推动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集装箱拆拼箱、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提高全球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船用燃料油和航空煤油加工项目,扩大“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效应,建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吸引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在带动北部湾、西南、西北等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8.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南海资源环境调查和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水淡化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大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建设澄迈海上油田生产服务基地,建设海南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发展海洋科技,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加快建设海上救援基地,健全海上搜救应急反应体系。扎实推进南海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建设,加快三沙市建设发展。

19.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科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统筹发展,建立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体制机制,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建设生态岛礁,打造南海环境保护精品工程。完善军地土地置换政策,保障军事用地需求,促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建立空天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遥感信息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边海防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联合指挥体系。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打造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年度核算、评价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如期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标,推动海口、三亚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完善统分结合、齐抓共管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与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加快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创新信用担保,设立创新基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立高等教育创新联合体。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创新型大企业参与海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21.打造特色创新平台。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要机遇,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聚焦海洋科技、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航天科技、生态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统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推进建设全国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重大新药创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高水平推进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

22.加快建设智慧海南。加快推进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孤岛”。开展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建设国际海底光缆及登陆点,设立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成国际信息通信开放试验区。构建数字孪生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全域物流、资金流、人流等全要素数字化、虚拟化、实时可视可控,打造精细智能社会治理样板区。探索发展国际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创建国际旅游消费智能体验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开放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初步将海南打造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港智慧标杆。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包含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3.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建立重大水利项目综合评价机制,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农业发展的水平。深入推进“五基地一区”建设,发展热带水果、花卉、冬季瓜菜、特色养殖和海洋渔业等特色高效产业。增加橡胶、槟榔、椰子产值,鼓励种植热带特色中草药,打造屯昌、白沙、保亭等南药生产基地。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支持文昌鸡、生猪等产业现代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渔民“往岸上走、深海走、休闲渔业走”,加快推动渔港建设,支持深海网箱养殖。深化品种管理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改革。加强“两品一标”培育认证(登记)保护工作,着力增加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打造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打造国际热带农产品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和交易中心。构建省、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运销实体网络,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2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升“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水平。统筹制定全省村庄和居民点现代化、产业化、旅游化改造提升计划,确保农村和垦区发展与自由贸易港建设同步推进。打造一批旅游小镇、椰级乡村旅游点。加快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体系,确保新一轮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引导农村集中居住。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名村、黎苗村寨、红色村寨、滨海渔村,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潜在地质灾害区域居民点实施易地搬迁。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推动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管理服务智能化。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5.持续深化农村农垦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不同权属、不同用途建设用地合理比价调节机制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有序发展“共享农庄”。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和风险防控保障机制,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农信社支农服务能力和质效。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活经营机制,按照垦地融合发展的原则,深入实施农垦“八八战略”,推动垦区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打造重要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稳步提升海垦集团盈利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发挥综合运营商作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26.确保广大农民共享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建立并完善广大农民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机制,实现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确保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增就业岗位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过渡期内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积极构建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实现超常规举措向常态化帮扶转变。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八、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推进全岛同城化

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

27.优化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形成“南北两极带动、东西两翼加快发展、中部山区生态保育”的格局。

增强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土地资源供给,推动港产城联动片区差异化发展。强化海口省会城市和全省门户功能,做大做强“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提升城市间互联互通水平。支持三亚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做优做精“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城市带。支持儋州建设西部中心城市,加快儋州—洋浦“环新英湾”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打造“儋州—洋浦—临高—昌江—东方”临港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琼海、万宁建设东部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平台和大健康旅游示范区。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进中部森林城市建设,以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为重点推进黎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全岛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推进城市生态化改造,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园林城市。健全集约节约用地制度、评价标准以及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政策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稳步推进旧城区、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严格控制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确保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同步发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加强交通干线与城市微循环的联通,实现铁路、机场、港口、城市公共交通高效便捷无缝衔接,强化储运设施建设,畅通“最后一公里”。加强重点城区的城市设计,保护历史文化,加强城市风貌管控,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补齐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弱项,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能力。

2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谋划实施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控制性、基础性、先导性基础设施项目。以规划保障“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用地、用海、用林等要素前提条件,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期工程、三亚新机场、儋州机场建设,推进“田”字型高铁、“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丰”字型高速路网、环岛高速公路扩容和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加快“四方五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口港运载能力和效率,加快公共型通航机场建设。建设海岛型综合立体绿色智慧水网,完善城乡供水、防洪、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智能电网体系。推进“气化海南”建设,建成“田”字型供气主干管网和环岛天然气管网复线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气代柴薪”,在重点区域建设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加快全省5G网络广域低频覆盖。推进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好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化在海南融合发展的新优势,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促产、以文强省作用,提升自由贸易港文化软实力,把海南打造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30.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新闻舆论工作主导权。加强重点理论工作平台建设,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具有海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深化“五大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深化乡风文明行动,建设海南文明岛。深化“爱国家、爱海南、爱家乡、爱家庭”为主题的卫生健康大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1.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海洋文化、黎苗文化、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等优秀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海南时代风貌、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现实题材文艺精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深化主流媒体改革,加快海南国际传媒港建设,发挥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作用,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省市县文化场馆设施,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及博物馆群建设,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推动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行动,加快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做大做强琼中女足品牌,大力发展沙滩运动、水上运动、电子竞技等项目,吸引知名赛事落户海南,办好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加快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32.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企业,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办好“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海南电视剧产业高峰论坛,推动电影电视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海南影视岛。办好“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三亚国际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做强文化演艺娱乐、节庆会展赛事等产业。打造自行车、马拉松、冲浪、帆船、帆板、足球、高尔夫、滑翔伞等知名赛事品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打造黎锦、椰雕、黎陶、苗绣等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办好“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推进国际艺术品展示拍卖交易、国际版权交易,鼓励数字文化产品等进出口,大力繁荣新闻出版发行事业和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高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南实现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巩固生态安全,防范生态风险,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港。

33.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高水平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大力培育生态产品品牌。加快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和碳普惠机制。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试点,探索碳中和实现机制。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提升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和稳定性,保护湿地,加强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水权交易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制度,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体制机制,持续绿化宝岛。建立以本土物种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数据库,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加强海南长臂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落实林长制。探索构建生态保护领域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位一体”的责任追究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

34.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机制,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推进“禁塑”工作,大力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加强河流和近岸污染治理,对长期不稳定达标河流湖库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消灭城镇内河湖劣V类水体。全面推行海上环卫。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减排协同治理。

35.建设清洁能源岛。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全生物降解、清洁能源装备等生态环保产业,推动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建设。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全省充电桩设施。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自由贸易港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自由贸易港建设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6.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完善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体现工作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政策。强化“菜篮子”“米袋子”主体责任,加快畜禽和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优化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稳定物价,使城乡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37.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围绕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建筑、家政、养老护理、旅游、物流等领域农民工专项技能提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加强“智慧就业”信息化建设,落实减税降负政策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有关政策,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稳定就业主渠道。促进大学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建立就业补助资金配套机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本地就业困难居民就业。

3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教育集成创新提升行动。扩大“好校长、好教师”引进规模,实施教师教育振兴工程,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基层教育人才激励机制实施范围。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持续推进“一市(县)两校一园”和重点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工程,加强乡镇寄宿学校建设。完善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1+2+X”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全力推动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支持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建设成为国内同类型高水平大学。加快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大力引进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三亚崖州湾科教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海口桂林洋教育园区高水平发展,打造“留学海南”品牌。

3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育政策,发展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完善殡葬基础设施,推行绿色文明惠民殡葬。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落实好社会救助政策。

40.推进健康海南建设。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计划。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全省中医治未病体系,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理念和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开展全域肿瘤筛查,促进妇幼、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建设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医院建设和考核,强化“三医联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卫生(健康)城市、村镇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政府治理、技术、保障四个体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健康”标准体系和“全健康”先行先试实践范例。

41.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好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基本住房需求。推动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鼓励类地产转型发展。

十二、完善法治建设,提升自由贸易港法治化水平

建立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法治环境。

42.健全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制定实施,全面提升依法治省水平。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商事注销条例、破产条例、公平竞争条例、征收征用条例等,推进金融创新等新兴领域立法探索,强化法治化的制度集成创新,逐步完善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法律法规。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鼓励国际仲裁机构在海南设立办事机构,推进仲裁机构国际化。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覆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崇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43.持续推进平安海南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破坏和反恐怖斗争,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四位一体”新机制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进一步拓展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纠纷化解渠道,畅通企业权益损害信访接访机制。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赋予社区更大的基层治理权限,加强社区服务与治理创新。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赋予行业组织更大自主权。坚守不搞“黄赌毒”的底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持续开展禁毒大会战,严厉打击涉赌涉黄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盗抢骗拐和涉生态领域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扎实推进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安全生产机制。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4.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治理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依法打击走私行为,建立全省反走私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反走私联防联控机制。完善税收综合监管机制,防范和打击逃税行为。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审查。建立健全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与国际衔接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标准、数据出境“白名单”等机制。推动省级、五个重点区域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设施建设,谋划建设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基地和中心,提高灾害防抗救一体化能力和水平。加强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国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健全自由贸易港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强化保密风险防范,强化舆情研判及响应机制。

十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折不扣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十四五”规划要求落到实处。

45.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加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省级统筹,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46.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事业为上、选贤任能,突出政治标准,在自由贸易港建设实践中认识好干部、培养好干部、用好好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落实高质量发展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任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公职人员容错纠错办法(试行)》,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高标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建立健全村干部基本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推动干部双向挂职常态化,鼓励干部到基层一线、困难艰苦地区历练,增强“八种本领”,提升“七种能力”,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建设好母瑞山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基地。

47.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千人专项”引才计划,创新“候鸟型”“银发精英”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实行落户自由、提高安居保障、支持自主创业等方式,吸引留住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海南就业创业。注重培育激发和调动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和活力,打造“南海系列”育才品牌。实施外国人来琼工作许可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籍人才引进、就业和居留一体化许可制度。鼓励各地和园区开展人才服务管理改革,全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跨部门协同、覆盖全流程的人才服务“单一窗口”服务保障体系。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条例。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采取优惠政策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流动。

48.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持续开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协调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视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形成合力,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营商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强化对公共工程和土地出让项目的跟踪监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打造廉洁自由贸易港。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精准有力问责引导、激励、督促党员干部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担当作为。

49.发挥党的统一战线优势进一步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政策。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战场。发挥琼籍华侨华人和境内外游客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构建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形成推动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创新统计制度,完善统计分类标准,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在智慧海南、海洋经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会议展览、医疗康养等领域,形成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工作协调推进和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省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实干担当,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不懈奋斗!

1.三个大考: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良好开局。

2.“1+N”政策体系:“1”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12号)(简称“中央12号文件”),“N”指中央12号文件若干配套实施方案。

3.五网: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

4.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每个市县至少引进并办好省级水平的优质中学、小学、医院各1所。

5.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6.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7.三区一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8.“一负三正”四张清单:对企业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实行“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对岛内进口用于交通运输、旅游业的船舶、航空器等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对岛内进口用于生产自用或以“两头在外”模式进行生产加工活动(或服务贸易过程中)所消耗的原辅料,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对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免税购买。

9.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由某一主导机构集中管理,使相应政府部门或机构能够根据各自用途接收或存取相关资料,对其监管进行协调,使贸易和运输相关各方在单一登记点递交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和单证。如果为电子信息,则只能一次性地提交各项数据。

10.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参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线上线下融合、跨部门联合办理、覆盖投资事中事后全流程的“单窗通办”服务体系,线上通过海招网“一网通办”、线下通过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

11.标准制+承诺制: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对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原则上取消许可和审批,建立健全备案制度,市场主体承诺符合相关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进行备案,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12.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3.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政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行政审批局,把本级部分或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入行政审批局,由行政审批局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审批通过后加盖“XX行政审批局”的印章,不再盖原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印章,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14.极简审批: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15.监管沙盒:在一个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16.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17.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整合琼州海峡港航资源,最终实现两地港航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信息、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目标。

18.方便旗船舶:船舶所有者为逃避其本国的高额税收或其他原因,通过在费用和税收较低、登记非常方便的所谓“开放登记国家”登记注册,取得该国国籍并悬挂该国旗帆的船舶。

19.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从海南出发,4小时飞行时间可以覆盖亚洲21个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47%的人口、所达经济体GDP约占世界的30%,8小时飞行时间可以覆盖亚洲、大洋洲和欧洲、非洲等59个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67%的人口、所达经济体GDP约占世界的41%。

20.数字孪生治理体系:即数字孪生理念和技术在社会治理尤其是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在网络数字空间再造一个与现实物理城市匹配对应的数字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治理的协同化智能化,通过模拟、监控、诊断、预测和控制,解决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治理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问题。

21.五基地一区: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22.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3.美丽海南百镇千村:重点打造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4.“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一核”指村党组织发挥硬核作用;“两委”指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是自治组织和监督组织;“一会”指村务协商会,是村民协调议事组织。

25.农垦“八八战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琼发〔〕12号)提出,重点发展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草畜养殖、南繁育制种、旅游健康地产、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八大产业,以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万宁槟榔生态科技产业园、五指山金江茶文化产业园、红光草畜产业园、南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亚凤凰谷乡村文化旅游区、南滨国家南繁种业园区、南平医疗养生产业园区等为载体,依托农场和市县共同建设八大产业园区。

26.气化海南: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然气网。

27.气代柴薪:积极推进燃气进村入户,让农村群众不烧柴,用上清洁的天然气。

28.五大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29.“1+2+X”高等教育总体布局:“1”指“部省合建”海南大学,大力支持海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指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聚焦发展师范教育和健康医学学科,为海南基础教育和医疗健康事业提供实质性支撑;“X”指紧密服务海南省重点产业发展,推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台师范学院、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等应用型本科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30.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31.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32.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33.八种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34.七种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35.“千人专项”引才计划: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力争至年引进0名左右领军以上层次人才及其团队。

36.“南海系列”育才品牌:包括南海名家(含南海名家青年项目)、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等项目,切实提升本地人才的素质能力。

37.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来源:海南自由贸易港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