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人的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14

年4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凯旋,成功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让14亿中国人无比振奋。短短半年时间,三位航天员为所有航天迷上演了“宇宙级浪漫”、“世界级惊艳”。

这一切,来之不易。

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自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为“中国航天日”,到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回首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令人鼓舞……

启航

中国问天路的开辟

年5月1日晚上,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广播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响起,明亮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越天安门上空。

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几个月后,美国也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而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它在科学探测与研究、气象监测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进行。这天下午,毛主席说:“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要想把卫星发射到太空,就必须依靠运载火箭。然而,当时的中国连几公里飞行高度的火箭都没有。

很快,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小组,担任组长的是世界级火箭专家钱学森。

年初,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实现了8公里距离的飞行。毛泽东曾专门视察这枚探空火箭,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实体火箭。在此之后,东风一号、二号导弹先后研制成功。

导弹与火箭有着相同的推进原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载荷不同。导弹头部装有弹头,而火箭头部则装有航天器。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导弹技术密切相关,火箭技术取得了突破,我国人造卫星上天的条件进一步成熟了。

年12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恳切建议,争取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前放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十多天后,钱学森也向中央建议尽早把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

年8月,中央专委决定重启人造地球卫星项目,代号“”工程,争取在年左右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后来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由于当时中国的单级火箭和在研的两级火箭还不足以达到发射卫星所要求的速度,科研人员决定采用一枚三级运载火箭来发射卫星。

这枚当时还躺在中国航天人蓝图里的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在不久后有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长征一号。

不同于单级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包含三个子级和一个整流罩,在高空环境下,当火箭的一、二级进行分离的时候,其中的液体燃料会因为失重而上浮,无法成功地进行点火燃烧。

要想实现火箭子级间的热分离,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便是二子级液体火箭发动机能够在高空成功点火。要在几乎真空的环境下实现点火,难度极大。

年初,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各项研制工作和飞行试验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东方红一号卫星也完成了总装。

3月26日,载有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从北京出发,经过四天四夜的秘密旅程到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年4月24日这天,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伫立在发射架上等待着发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

火箭的第三级载有重达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颗卫星比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加起来还要重。

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烈焰徐徐升空。

15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由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已经收到,声音洪亮。

于是,4月24日,这个凝聚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所有奋斗与期待的日子,也在日后成为了中国的航天日。

长征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道路。由此诞生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篇章。

从挫折中奋起

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

年11月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的视频,年底才对外发布

当国人还沉浸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时,美国有人预言:美苏将在10年内诞生返回式卫星!很快,研制返回式卫星及其运载工具,随之也被我国提上了日程。

经过三年的研究改造,以东风五号导弹为基础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它将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到数百千米的近地轨道。

然而,年11月5日,搭载着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却发射失利,科研团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但是,失败并不能将中国航天人打倒!在钱学森的指挥下,科研人员重新对卫星和火箭的几十万个零件进行全面测试,并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着手进行运载火箭的改进。同时,对原先总装完成的产品全部分解,返回各生产厂家重新进行严格的质量复查。

年11月26日11时30分,载着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发射场准时点火。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离开了发射台,开始了它的万里航程。一、二级分离平稳,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发射成功了!

年11月29日,卫星在轨道上按计划运行了3天,完成了绕地球47圈的预定任务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到祖国。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遥感事业的先河。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以此为基础,中国远征太空的航程也得以再次起航!

飞天

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年10月14日,中国的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已经整装待命,即将前往浩瀚的太空,而在这背后,是哪些人的努力呢?

年9月21日,一场绝密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里召开,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巧合的是,到了年,钱学森主导的各项航天重大工程中,只有载人航天尚未成功。

但此时老一辈科学家年事已高,新一代航天人必须接过前辈的重担,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因此,和之前一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运载火箭的问题。年11月20日,经过5年的研制、两年的总装,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迈上执行任务的征程。同时,随着四次无人飞船发射实验的成功,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征程已经近在咫尺。

年10月14日,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五号飞船已吊装组合完毕。15日9时,指挥员开始倒计时,载着杨利伟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耀眼的火光中顺利升空。

秒时,杨利伟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长征二号F火箭顺利将神舟五号飞船送入预定的轨道。

“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中国正式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此时,钱学森已经92岁高龄,这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只能在床榻上和亿万中国人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