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前景 >> 正文 >> 正文

学了那么多年的地理,原来中国这片土地竟然

来源:遥感 时间:2022/11/12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我们以前看到得最多的中国地图,应该是类似这样的:

这是中国政区图,展示的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及与邻国的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地图内容太简单,不能作为实用地图,通常是作为大幅面的地图出现在公共场合。

而通常印刷成单张的、比较实用的地图是中国政区交通图,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划都能显示出来,像这样:

然而,上面的两张地图显示的都只是行政区划,并不能看出大地是什么模样的。想要知道大地是什么模样的,需要看地势地貌,于是,有了这张中国地势地图: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嗯,好像是这么回事,符合我们的印象。我们来看看这张地图出处是哪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来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新华社,应该是非常权威的。但是你会发现,内蒙古西部的戈壁、柴达木盆地内部用的都是沙漠的符号,这似乎不太合理。

再看看中国主要山脉图:

看起来,中国的山似乎也不是很多,至少平原也有不少。

在小学和中学的地理课上,我们还知道,中国地势分为三大阶梯,大概像这样:

或者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可是仔细一看,这些地图的线条位置都不一致,画法真是五花八门。这不免让人怀疑,这些地图似乎并没有那么准确。

上面中国地势地图那里贴出链接的网页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有中国地理概况的描述,第一句话就是: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这句话很有渊源,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地理书上介绍中国地理时用的就是这句话。当时我就很迷惑:山地和高原、盆地和平原,这两组中的两个地貌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山地好理解,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嘛。那高原呢?高原上面有没有山?如果是山,那和山地有什么区别?如果是平地,那和平原又有什么区别?(有人质疑我地理没学好,连“山地”的定义都不知道,并指出:“山地是指海拔在米以上的高地”。这种绝对化的定义,反驳很简单,只需要提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河套平原海拔多米,然而却叫平原。我所质疑的,正是山地和高原,甚至平原之间这种含义有重叠的概念。)

还有盆地和平原,放在一起真是奇怪:塔里木盆地差不多都是沙漠,并且海拔高度跟内蒙古高原差不多,为什么把它和平原放在一起?柴达木盆地,海拔接近米,甚至比世界上大多数高原都要高,它跟平原又有什么可比性?我一度很不解。

此外,我还有几个疑惑:为什么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却比中国还大?为什么从广西坐火车到上海,沿途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山,而不是我印象中,南方地区都是些“丘陵”?

加上前面中国地势三大阶梯各种地图的画法,种种疑惑,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你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制作成一整张的中国地形地貌图,很大程度上说是不准确的!这是互联网在线地图出现后我得以确认的结论。

(原文是“几乎全是假的”,很多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严重的批评,在此,我先向大家道个歉。地图的制作很辛苦,我并不是否定各地理工作者的工作,说你们胡编乱造,而是说大多数地图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小比例尺地形图已经没法较准确地反映出真实地貌了。由于大多数人只接触过小比例尺地图,所以这一点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

当互联网在线地图出现后,我惊喜地发现居然能在线查看地形图了。对比我到过的地方在地图上的显示效果,之前的种种疑惑终于解开了。传统的中国地形图,忽略掉了太多的信息,最后制作出来的地图很粗略,很粗糙。

比如,广西的西北部,在上面的“中国地势”里显示的是这样:

然而,在谷歌地形图里放大后实际上是这样的:

为了对上面这张地形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先看一下比较熟悉的,北京附近的地形:

很明显,北京西边的一道道褶皱,都是一座座的山峰,而南面平滑的区域,就是华北平原。这时你再回头看看上一张谷歌地形图,图片的中心就是群山之中的广西凌云县。

凌云县实际是什么样子呢?感谢这个时代有了街景地图这个东西,下面是百度街景的凌云县:

注意左下角小地图里的摄像头方向,说明镜头前方就是县城,可是镜头里看到的分明是一座座的山啊。这就是山区一个小县城所处的地理环境,更不用说县城辖下的乡镇了。如此恶劣的地理条件,在传统的地形图上,却是这么地不起眼:

这是传统纸质地形图的严重缺陷,也是中国地理教学的一大缺陷。因为把中国的地势分为三大阶梯,把中国东部海拔比较低的平原、山地归为了一类,似乎让人觉得,只有海拔高的地方才叫山区;更具体地,似乎只有青藏高原才能叫做山区。然而,当你点开在线地形图之后,你会发现,在中国,平原才是很少数的地方,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是山区。

但是,即使是在线地形图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当你放大地图查看详细地形时,可以看到详细的地貌;但是当你缩小地图想查看全局时,原来的地貌细节就被缩小抹平,不再显示了。比如延安附近的黄土高原是这样的:

但是当你把地图缩小后,看到的却是这样的:

你会发现延安附近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居然被缩小得跟华北平原很难区分开来。这种情形,跟传统地图的弊端非常类似。

为了避免地图细节在缩小时消失,我只有一个办法:截图。我把整个中国领土范围内的约10千米尺度下的地形图一张一张截图下来,然后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地图。约10千米尺度,这个说法有点奇怪,这个问题等下会解释,你只需知道原始图片的分辨率大概是米左右,整个中国领土范围内,几乎所有能叫做“山”的东西,都会在这张地图上显示出来。这张地图,由多张屏幕截图拼接而成,前后花了6个晚上才制作完成。

真正的中国地貌是这样的:

桂林西南面漓江附近的地形如左下图中小箭头所示,而实际的地形却是这样:

下面对这张地形图做一下简要分析:

黄土高原、大兴安岭等地颜色比较浅,且线条很稀疏,说明地表有起伏,但比较平缓;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地颜色很深,线条很密集,说明地表起伏很大,且地表很复杂;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颜色比较深,线条极复杂,说明这里地表起伏较大,地表极其复杂;青藏高原顶部的藏北无人区、唐古拉山等地,褶皱很少,地势比较平缓,网上能看到很多照片;内蒙古高原几乎没有褶皱,和平原很像,说明地势很平坦。事实上,对内蒙古高原的描述是:“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

我为什么花非常大的力气来制作这么一张地图?因为中国不像发达国家一样人口集中分布在海边,中国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内陆地区,地理条件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读懂了这张地图,那么在国家层面上,古代中国40%左右的疑问、当代中国20%左右的疑问就能迎刃而解了。

读懂了这张地形图,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你就能明白,秦岭和大兴安岭同样是“岭”,为什么秦岭是“云横秦岭”,大兴安岭却只是小丘:

你就能明白,“高原”并不能完美表示地貌: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北宋和辽对峙了一百多年(其实是花钱买和平),却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被金兵打成了南宋: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代中国受到的外部威胁永远来自北方(平坦;骑兵;无自然屏障):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广东那么发达,却仅限于珠三角地区: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贵州省将是除西藏外,全国最后一个实现现代化的省份:

贵州全省都被山地覆盖,没有一片平原。这片崎岖的山地,诞生了24道拐这种怪胎:

中国整个长江以南地区,除了洞庭湖和鄱阳湖沿岸、长江下游地区和珠三角外,几乎全是类似这样的崎岖地形:

如:浙江丽水:

福建南平:

广东梅州:

贵州安顺:

广西都安:

上面这些被称为“低山”和“丘陵”的地区,其地貌比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顶部更加崎岖。熟悉地理的人可能会说,了解地貌不能只看海拔高度,还要看等高线的形状。没错,从传统地形图上也能看出来南方地区的等高线比较零碎,但是,这未免也太简单了。我们看看传统地形图的等高线设置:

我们看到,为了完整

比如,广西西北部的喀斯特峰丛地貌,即使是在广西地形图上,也只能表示为这样(下图的都阳山):

卫星地图放大后,实际上是这样:

(此图来源是天地图)图中的七百弄乡,就是著名的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的所在地,其卫星照片是这样:

而实拍照片,是这样:

然而这个复杂的地形,在传统地形图上,只留下了“都阳山”三个字......所以,传统的地形图丢掉了太多的信息,其实是不可信的。

但是,我的这张地形图上,似乎有一个缺陷:没有海拔高度信息。是的,这算一个缺陷。但实际上,如果你身处一个自然环境中,你是感受不到海拔高度的,你能看到的是山峰、河流、树木、岩石,你能感受到的是相对高度,而不是海拔高度。除了研究动植物的分布和气候信息,更多情况下,如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地貌条件在地理因素里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当然这里也没有否定海拔高度的重要性,很多地图,要结合起来看。

这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根据遥感卫星数据制作的在线地图,显示了全球范围内精度30米的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情况,如图:

右下角是图例,粉色表示耕地。根据这个地图,结合上面的中国地形图,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为什么印度的耕地比中国还多?

再看看耕地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你应该能大概想象出西南人民的生存状态:(此图只显示耕地的覆盖,底图为地形图)

写这么多,只是想说,一幅精确的地图,一个准确的信息,才能让人对一个国家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国家的政策和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你对中国整体上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大概就不会问出“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这样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有能力给宠物戴三个表,别忘了顺便带带后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