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是实验室人才梯队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他们的迅速成长为实验室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为测绘遥感学科的未来带来无限希望。
近日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专栏,带领读者一起走近这群在各自领域默默奉献、发光发热的实验室优秀青年教师,从他们身上感受青春的硕果、领略青春的风采。
贺威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基地班,硕博毕业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在日本理化研究所先端智能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于年加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受聘为教授、博导。
多年来,贺威聚焦于高光谱技术与机器学习领域,围绕降质遥感图像复原与信息提取两个科学问题,在多类型复杂噪声去除、大面积缺失信息重建、遥感信息精准提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在高光谱成像、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目前,他已在TPAMI、CVPR、TGRS等计算机/地学领域顶会顶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30篇,论文总被引用余次(GoogleScholar),单篇最高引用次(GoogleScholar),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先后获得IEEEGRSS青年论文奖、日本RIKEN研究激励奖、日本遥感协会最佳论文奖等奖励。
PART.01
打破硬件壁垒,实现“高分辨率遥感计算成像”
实现实时大范围的高空间高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成像,打破现有传感器“硬件壁垒”,是目前计算机视觉与智能遥感领域的前沿课题,对提高遥感图像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计算成像”,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可通过软件计算的方式,显著提升所获图像的各项性能指标,广泛应用于医学、天文等领域。贺威致力于“高分辨率遥感计算成像”研究,解决成像中“噪声强度大”、“信息丢失多”、“推理难度高”等数学优化、物理成像技术难点。
高分辨率遥感计算成像模式
为了实现“高分辨率遥感计算成像”,贺威同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研究角度出发。在硬件方面,他联合西湖大学的XinYuan教授、日本日立公司的TatsumiUezato研究员设计了基于快速压缩计算成像的遥感相机模型,既能做到数据的快速压缩编码,也能够确保压缩数据高精度重建的理论可行性。在软件方面,他基于“压缩感知”、“可解释性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搜索”等提出了一系列的高质量遥感图像获取方法,并在“灾害监测”、“地物分类”等多种实际场景下验证了重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可应用性。
日本工作期间的研究模式与应用示例
在日本工作期间,贺威主持的若手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基于对抗神经网络的灾后遥感图像预测与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方法预测灾后数据的真实面貌,应用于洪水、泥石流多发区域;于日本理化研究所先端智能实验室工作时作为GeoinformaticsUnit成员,在“数据持续获取-高性能计算-应急性应用”等方面与国际宇航局、理研高性能计算中心、国际组织代理机构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
PART.02
“回珈”,是终点,也是起点
东湖之滨、珞珈山下,贺威在武汉大学度过了从18岁到27岁的九年青春岁月,对母校有着格外的深情,博士毕业时,他怀抱着理想、憧憬和不舍,远赴日本深造交流。近年,武汉大学珞珈系列卫星的研制、发射及应用急需大量高水平智能遥感领域人才,接到实验室邀请后,贺威毫不犹豫回到母校,全职开展科研工作。
再次“回珈”,他从一名学生变成了老师。在武汉大学、实验室、团队的帮助下,贺威很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顺利开始学术生涯新阶段。贺威非常清楚,“回珈”后的新身份赋予他新的责任与要求,以前是学生,依靠“单人作战”模式,就能开展科研,而现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需要切换到“团战”模式,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引导与陪伴更多更年轻学子开启科研征途,与学生一同进步。他说,一方面,作为一名资深“土博”,他十分了解国内学生攻读硕博过程中的点滴艰辛,另一方面,数年的海外研究经历更让他看到国际交流合作对于科研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贺威踌躇满志、满心期待,希望努力做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学科、学校、实验室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热诚欢迎遥感/测绘/数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加入他的团队,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共同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共攀科研高峰,一起成长!
原标题:《人物
贺威:高分辨率遥感“计算成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