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发展 >> 正文 >> 正文

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盘点染绿荒漠的气象

来源:遥感 时间:2023/2/1
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今天是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我国的干旱区域面积

超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

宁夏中卫市长流水沙区,一边是沙漠,一边是用草方格治理后的区域图/新华网

多年来

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间

各地气象部门发挥

在卫星遥感监测

云水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的科技优势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这些故事

分享给你听

↓↓↓

内蒙古鄂尔多斯:湿地复成“海”遗鸥又归来

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鸥声连连。站在湿地中眺望,大群黑头白羽的遗鸥在湖中游荡觅食,或在空中自在盘旋。

生活在内蒙古遗鸥自然保护区的遗鸥图/吴军义

很难想象,这样一幅生态画卷,出自与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接壤的鄂尔多斯湿地。

曾几何时,内蒙古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几乎寸草不生,遗鸥的主要栖息和繁殖地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湖面严重萎缩,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一度基本丧失,筑巢繁殖的遗鸥几近消失。

经过持之以恒的治理,如今,这里恢复成名副其实的沙漠绿洲,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大批遗鸥去而复返。其间,内蒙古气象部门紧跟步伐,为荒漠化治理贡献诸多智慧。

内蒙古遗鸥湿地保护区中的鸟类

内蒙古遗鸥湿地保护区中的鸟类

年3月,鄂尔多斯市政府通过了《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方案》,确定了引黄工程等六项沙漠湿地修复工程,人工增雨工程便是其中之一。根据部署,鄂尔多斯气象部门在保护区建设生态监测站和人工增雨基地。仅年,通过实施空地立体增雨作业,就为湿地累计增加降水0.53亿吨。在人工增雨和引黄工程加持下,五年时间过去,遗鸥湿地的水域面积从过去的2.41平方千米恢复至7.59平方千米。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气象局还在保护区新增大气负氧离子等观测内容,为气候研究以及气候变化预测、影响评估等提供基础性资料;与林业草原、遗鸥管理等部门合作,开展遗鸥自然保护区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遗鸥自然保护管理站负责人任永奇说:

气象数据非常有用,他们分析的年至年湿地面积变化情况,为我们开展治理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果说,遗鸥湿地绿洲重现,是荒漠化治理成效的缩影;同在鄂尔多斯,与湿地毗邻的库布其沙漠绿进沙退,更是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一张“绿色名片”。

库布其沙漠

植树造林,是库布其沙漠最重要的治沙方式之一。要让植树造林更有效率,必须摸准移动沙丘的脾气,科学确定治沙模式。为此,气象部门在库布其沙漠布设沙丘移动观测点,每年3月至6月开展观测,把脉沙丘迎风坡、背风坡移动及丘顶变化情况;在沙漠腹地建设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获得的数据与制作的服务产品会实时共享给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部门,为沙漠区域植树造林贡献气象智慧。

宁夏石嘴山:寻回贺兰山下那片翠绿

初夏时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石炭井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登顶远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矿区,也是贺兰山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大磴沟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是石嘴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其中离不开气象之力。

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图/新华社

自年4月起,石嘴山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地方生态系统建设需求,以修复工程试点为契机,建设集生态环境监测、定量化评估、业务服务为一体的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系统。该系统对林地、草地、水体、湿地、湖泊、土地利用等开展长期、规范、连续的动态监测和评估,进行客观、科学的数据前端展示,获得地方政府肯定,已成功融入石嘴山市“数字政府”观摩重点项目。

石嘴山市气象局副局长刘孔表示,气象部门在贺兰山生态修复区部署的自动气象站、卫星数据直收站、高光谱成像仪等获得的观测数据,以及无人机实地观测获取的矿山修复厘米级高清遥感影像及高程信息,都集约在系统中,以数据化、可视化形式展现贺兰山生态变化,形成生态遥感监测气象服务“一张图”。该局还组建生态气象遥感创新团队和工作专班,靶向对接需求,开展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融入式气象服务。

贺兰山山体构造特殊,主要由变质岩组成,给修山整地、生态修复增加了难度。“种植难,浇水也难!”石嘴山市自然资源局林草科科长兰伟东感慨。今年以来,石嘴山市降水明显偏少,为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工作人员不得不隔三岔五上山人工浇水。

了解需求后,石嘴山市气象局密切监视天气变化趋势。6月3日,市气象局抓住时机,联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开展跨区域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与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全市普降小雨,部分地区达中雨量级。

兰伟东说:

这场雨可真解了愁,不只种下的树喝饱了,山上的水井也增加了储水!

近年来,石嘴山市气象局着力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当地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恢复植被。年,石嘴山市生态质量明显提升,与近22年平均值相比,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36%,土地沙化面积明显减少。

货车行驶在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图/新华社

如今,石嘴山境内群山巍峨,黄河奔涌,沙水相依,良田沃野……贺兰山也实现了由“黑”变“绿”的生态嬗变。

甘肃武威:沙生作物织网 拦住风沙脚步

6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梭梭抽出嫩芽,蔓草返青。荒漠戈壁绿意葱葱、生机勃勃。一条由沙枣、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织”成的“隔离带”,裹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出绿色的希望。

在紧邻八步沙林场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枸杞种植大户胡丛斌正在地里察看枸杞树的生长情况。“我家有多亩枸杞,不要小看这些枸杞和梭梭,它们不但能治沙,还能致富。”胡丛斌说。

武威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以沙质为主,植被稀少,大风天气频繁。

中国气象局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从年开始研究河西走廊山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服务荒漠环境治理、荒漠经济作物生产。

研究人员从作物生理对环境条件的响应出发,按发育阶段采用多种方法定量分析气候条件影响,揭示荒漠降水、热量和土壤水分对多种农作物的影响程度,找出了影响农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为荒漠经济作物发展和预警机制建立提供了依据。

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工作人员观测梭梭密度等要素

经过多年治理,武威实现了沙退人进、绿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沙尘暴强度明显变弱、次数明显减少,沙区环境显著改善。

荒漠植被的改善也改变了局地小气候,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而随着枸杞、梭梭、沙枣等沙生植物覆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曾经沙化的土壤逐渐被植被覆盖,荒漠变绿,局地小气候进一步改善。部分沙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如此循环,相互促进。

6月13日,试验站副站长任丽雯筹划制作最新一期的武威市生态气象监测产品。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产品要包含全市荒漠作物的生长发育信息和水环境遥感监测资料等。如今,甘肃气象部门的生态监测产品已经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决策依据。

下一步,甘肃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荒漠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监测与服务,助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更好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气象牌”。

“染绿”荒漠,需要久久为功

让我们

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王祯晗赵丹全宇张伟麟龚晓丽贺靖杨婧牛宏宇李晓虹于仕琪丁文魁

编辑:张琳皓谷星月

审核:段昊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