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中国核电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坦克总设计师

来源:遥感 时间:2022/10/8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几于道”,庄子由鱼“相忘于江湖”悟出人“相忘于道术”……自古以来,水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部分,水的精神与内涵也被历代文人墨客歌颂,渗透在历史文化中,也哺育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坐落“江城”、环绕东湖水的武汉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本期推送,小编就带你从一湾江水出发,领略武大与水的不解缘分。

滚滚长江东逝,千秋英雄气凛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素有“江城”美誉,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可以说,武汉因江而生,依江而兴,武汉的故事,必定要由长江讲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滔滔江水奔流,承载了多少英雄的故事,流传着多少英雄的事迹。历史上,武汉人才辈出,惟楚有材名不虚传,英雄之城实至名归。成长于这片土地上的武大人,自然也承载了这种英雄精神。

武大的英雄精神,体现在面对国家危难之时的挺身而出。在这里,董必武、陈潭秋,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这里,罗荣桓、伍修权,淬炼成革命战士;在这里,周恩来、郭沫若,演讲宣传,呐喊宣示;在这里,李达、朱光潜,笔耕不辍,明诚崇学……武大人早已将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自己的精神血脉之中。

武大的英雄精神,也体现在科研路上的不断攀登与不懈探索。宇宙、极地,超越距离的阻碍,武大人无惧向更远方进发。

——年,武大成功发射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01号;年,武大计划发射珞珈三号02星,其主要技术指标可谓处于国内最高水平。

珞珈一号01星搭载着长征二号丁火箭点火升空

——依托排行世界第一的遥感技术学科,武汉大学在探月工程中同样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着陆巡视任务中,武大校友邸凯昌带领的行星遥感团队突破了大区域多源行星遥感数据高精度制图、深空探测车视觉导航定位与环境感知关键技术。嫦娥五号在月球着陆,邸凯昌和团队承研的图像分析处理软件为嫦娥五号预选着陆区制图、着陆点定位、采样区重建与分析、采样定位等提供了数据产品和信息支持。

邸凯昌参加嫦娥四号任务时的作场景

——武大是唯一一个中国37次南极科考都全程参与的高校。年,武汉大学科考队员张胜凯第一个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我国也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国家。37年科考,37次冰雪征途,南极大陆上的武大印迹从未间断.

博士生麻源源启程参加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

江水滔滔不息,裹挟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继续向远方奔流。代代相传的武大人,也始终怀着卓绝的勇气和毅力,不断向更高处攀登、向更深处探索。

会当击三千里,大鹏展翼翱云天

滚滚长江,奔流到海不停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自建校以来,武大已经走出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余位两院院士,他们在武大沉潜、积累,恰如鲲经历练而化为鹏,从此展翼九天,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在国家新建,百废待兴之际,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科学兴国为己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这其中,就有研制出第一座军用核反应堆的“中国核电之父”欧阳予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张效祥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俞大光院士等武大校友,他们推动了新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从左至右依次为:欧阳予院士、张效祥院士、俞大光院士

在改革开放,百业待举之际。又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勇立改革潮头,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敢闯善创、建功立业。这其中,就有以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中国兵器首席专家、中国99A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毛明为代表的武大校友,他们胸怀振兴国家的志向,勇当改革先锋,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东升、雷军、毛明院士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到来的新时代,武大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以“红莲型”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孜孜以求,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重要贡献;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前沿领域,为维护边界与海洋权益积极贡献“武大智慧”;还有一大批从事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的优秀学者,甘于寂寞、潜心钻研,产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原创成果。

回首百年,先辈义无反顾;寰宇之下,青年当仁不让。在成长为出色武大人的路上,已经有很多同学做出了表率。

有人醉心科研,在学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他于CSSCI与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担任SCI刊物(中科院JCR二区)IEEEACCESS审稿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软件著作授权两项,现已保研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他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级本科生金行。

有人投身公益,在奉献中绽放青春之花。她于疫情期间组织志愿服务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组织志愿者与一线医务人员家庭结对,为其子女提供在线家教与心理疏导活动,被联合国和中宣部相继邀请,分享抗疫经历,她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级硕士生王琇琨。

还有很多同学,即将奔赴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基层一线,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人生的新篇章。如毕业后将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的卞冉、张改改、冯顺、关婧。

从左至右依次为:卞冉、张改改、冯顺、关婧

“北溟深广,鲲翼垂天,云搏九万,水击三千”,站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武大人恰如展翅鲲鹏,新一代武大青年也将怀着“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奉献与实践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才辈出何以凭?为有源头活来

武大人才培养的硕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它们如同源头活水,从根源滋养着代代武大人。

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最为中心的位置。在武大,教授给本科生的上课率达到98%,充分显示出学校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武大坚持“重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武汉大学一直将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强化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从武大走出的毕业生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基础扎实,后劲和潜力充足。据《武汉大学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武大33个本科专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建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10个专业就业率为%,97.21%的用人单位对武大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总体满意度均值为4.85分(5分制),处于“非常满意”水平。

与此同时,武大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志趣,使“冒尖学生”的智力资源得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如著名校友雷军当年就是用两年的时间修满学分提前毕业。

学校充分利用基础学科优势明显,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如通过率先实行学分制,充分尊重学生志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以选课制为基础,倡导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按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合理构建自己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允许学生依个性特长,跨学科转专业学习,建立双学位、主辅修、插班生等教学制度等改革举措,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冒尖成长的效果显著,曾被中国青年报誉为“中国高教领域里面的深圳”。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就开展了中法数学、人文科学、数理经济、数理金融、国学、法语法学、法语医学等十几个跨学科试验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要求所有学生毕业前必须选修一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武大改革创新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时代,学校也一直走在全国本科人才培养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的前列。

为了更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还设有一系列的政策机制以鼓励老师们“潜心教”,积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以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武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排行榜”中以奖项数量项、总分分的成绩,连续四年蝉联第1;在-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3,华中地区第1。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武汉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栋梁之材。

滚滚长江、悠悠东湖,无论是奔流的还是静默的,无论在历史中抑或在当下、未来,武汉大学始终在水的滋养下,如一棵树般愈加根深蒂固,愈加枝叶繁茂,扎根珞珈山,佑护万千武大学人。愿更多学子在水的润泽与树的荫蔽下,破土生枝,传承武大精神,传扬武大学风,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斗者。

素材来源:武汉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