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4日讯(记者周劼)在今天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李德仁快步走上台,接过本年度的大奖,80多岁的他精气神饱满,神态和蔼。李德仁感慨地说,把武汉市打造成国内科创中心,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我们这些在汉的科技工作者都充满信心。要坚持我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安全性,我们要把这个工作做到极致。
兴我家邦,责无旁贷
“我们当老师,做科学家,学好真本事,看好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使命,站位要高。看学科的发展,要看得准;看国家的需求,既要看得高又要看得准。”李德仁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说。
数十年来,他既是科学家,也是老师,带着团队、学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谱写着立足中国、展望全球的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中国遥感测绘故事。
年,获得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的李德仁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毅然回国。他回忆说:“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回国是必然的,是自觉的。我们与外国有很大差距,我得赶快回国。当时是2月份答辩,2月25日回国,3月5日回到武汉测绘学院开始授课,我在海外就把教案写好了。”
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从追赶到并行到超越的发展历程。
在世纪之交,中国的航天技术——卫星应用、深空探测和空间安全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西方国家也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的航天器件。当时,我国建立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国际形势既刻不容缓,也并不乐观。
从年开始,李德仁联合十多位院士撰写咨询报告,建议发展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立项国家重大专项。李德仁组建百余人团队,主持参与“高分专项”,15年来,“高分专项”完成了从光学卫星到雷达卫星,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从C波段、S波段和X波段到L波段“花样齐全”的全覆盖,基本上满足了中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的重大需求,并且实现了我国测绘数据从自主到自由:我国的卫星遥感及其应用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卫星数据自给率达到了85%以上(年之前,我们基本上都是买国外的卫星数据,价格昂贵),不仅满足了本国需求,还能出口;卫星采集的数据总量达到了约PB,是世界上存量最多的国家;“高分专项”孵化的技术还支持拉动了新一代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计划,推动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年,相关研究“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的源头是国家需求
目前,80多岁的李德仁,更像一名对地观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他提出并领导团队从事将对地观测卫星系统上升成为对地观测脑——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PNTRC)的研究,相关研究将通导遥卫星一体化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大脑,这个大脑能够对各种卫星感知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用以解决现有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各成体系,孤立的运行和服务方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问题。李德仁表示,通过“谱”好对地观测脑局域、区域、全球覆盖三部曲,我们就能实现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
这项正在加紧推进的研究,也面临7个原来根本没有的原创关键技术亟须解决。李德仁说:“我们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协同创新攻关。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一代一代传承着的优良学风,其中有一条就是:理论是放心的,成果是放心的,应用是过硬的。这个名声一定要传下去。”
说起创新,李德仁回忆几十年来不断遭遇的挑战、卡脖子,以及如何“运用中国人的智慧,用我们的数学和过程控制方法,达到了世界第一”的经历,认为“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读书、思维、创新、实践,周而复始地不断努力的过程。就是说创新的源头,一是国家的需求,二是你要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而且还要记住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无论是从“0”到“1”的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引领了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几十年来致力于将我国从测绘遥感大国转变为测绘遥感强国,李德仁在采访中爱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