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数据获取到应用,离不开的重要枢纽
年8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报告(年)》,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年自然资源遥感卫星在轨量保持增长,达19颗;遥感卫星在国家、行业和地方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凸显,在自然资源管理、国土三调等全国性项目,以及农业、林业、城市监管、防灾减灾等行业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报告也强调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天上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到各省/市/县的层层数据分发共享,以及多行业的数据应用,并非一蹴而就——中间须经过一道重要的“基础设施”的“传送”,而这个环节又对上游卫星数据生产与下游卫星应用效率有着关键而直接的影响。
它是什么?又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遥感大数据时代下
驱动海量影像数据的底层基础设施
自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资源一号”上天,我国航天遥感事业已走过了22年。年起,中国对地观测卫星进入发射集中期,年-年中国发射数量分别为32、30、34颗,到目前(截至年1月1日),中国共有遥感卫星颗,约占所有卫星的一半,这推动了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时间、空间分辨率双高的高分对地观测时代。*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TheUnionofConcernedScientists,UCS)的数据
空间分辨率: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实现了高、中、低分辨率全覆盖,最高分辨率可达0.5米。中分辨率卫星数据实现全球%有效覆盖,全球覆盖每两天一遍;优于2.5米的卫星数据实现全球79.8%有效覆盖,国内每年全境更新4遍;立体测绘卫星数据实现全球55.5%有效覆盖。
时间分辨率(重访率):中国现有的5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每天可以对全球任意区域观测2次,而高分四号卫星则可以实现每天“10秒级”实时观测中国及周边地区。
数据量:截至年7月,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共分发余万景,其中分辨率优于2.5米的数据分发量为2余万景。年至年,中国陆地遥感数据存档量从0.18PB增长到35PB,增长了倍。中国遥感卫星数据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国在轨运行民用陆地观测卫星达23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