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市场 >> 正文 >> 正文

海上驭风者这群杭师大青年学生天马行

来源:遥感 时间:2024/8/3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杨鹏飞管雪大风起兮云飞扬,亘古不变的风不仅吹拂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现如今,海洋上的风力发电站成为了新时代的“加油站”。在“”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的政策指导下,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风力发电事业如火如荼的今天,在杭州师范大学,有这么一群青年学生,他们正在乘风而行,争做新时代的“驭风者”。海上发电前景广阔,但在茫茫大海上建设风电场却是个技术活——海上气象灾害频发、风电场风速及发电功率预测准确率低等,尤其是气象预报还不够精准,导致海上风电场的平均建设施工窗口期超百余天。如果通过一个系统、一块屏幕就能“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预知远在千里之外的海上气象环境,那会大大提高风电场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如今,这一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杭州师范大学禺疆气象科技团队的努力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鲁婉婷同学(左三)、项目组谢斌老师(右一)和同学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学生鲁婉婷,因为受到中学地理老师的影响,领略了宇宙的浩大与神秘。自此,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高考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来到杭州师范大学潜心学习遥感、GIS专业方面的知识。一入校,她就加入到遥感地学系谢斌老师的实验室,接触到海上风电工程综合海洋环境保障项目。谢斌老师长期从事GIS开发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着多项涉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研发课题。谢斌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宁波实地调研海上风电场时,听到中交三航局海上风机安装的技术负责人说:“我们一个月的租船费就高达上千万元,但是在海上施工时常会遇到风大、浪高、涌深等恶劣气象,施工‘窗口期’非常有限,浪费一天就是三十多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了助力海上风电的建设和运行,鲁婉婷萌生了开发一套精准气象预报系统的想法,指导老师谢斌深知这一项目融合了传感器物联网、专业海洋数值预报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研发等多领域知识,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于是吸收了地理信息、气象、计算机专业学生,组建了禺疆气象科技团队。经过一年来的研发,一套‘精密监测-精细预报-精准服务’为一体的精细化海洋环境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已初显神威。开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对7×24小时的长时效高精度气象预报产品基于地图进行时空可视化,团队碰到了数据解析和服务发布耗时巨大的问题,导致信息发布时间延后,预报效果并不好。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们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部泡在实验室中。功不唐捐,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探索,终于将处理时间从一开始的20小时缩短到10分以内,实现了基于微服务的预报产品全自动化解析入库及地图服务发布。谢斌老师感概说:“为了提升计算效率优化流程,同学们从多线程、空间索引、服务监听等多方面不断尝试,常常调试代码到凌晨。而正是同学们这种攻坚克难的决心,这种青年人不惧困难的冲劲,才使得我们的系统得以顺利实现并有效运行。”目前,禺疆气象科技团队与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该预报服务系统已经在华能苍南4号、华润苍南1号以及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华能浙江苍南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对这一系统也给予了高度赞扬。青年人的一个小小心愿,与我国十四五海上风电的容量超GW的总规划相结合,这一奋斗历程正是当代青年人与时代同向同行的最好注脚。沧海沉浮波涛险,禺疆驭风定乾坤。杭师大青年学生以技术创新驱动中国风电高效、健康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