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中国在轨遥感卫星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性能迅速逼近甚至部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卫星应用正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在10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国际研讨会上给出这一说法。
吴一戎说,数字经济给地球观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发达国家较早发展和应用地球观测技术,积累了丰富科技成果。但是,数据资源优势和技术壁垒,也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技术演变过程中形成各种依赖。如何将较早积累的地球观测应用实践在后发国家和地区推广、复用和扩展,如何共同应对数字经济给地球观测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规避地球观测技术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锁定效应”,这是在全互联时代开展地球观测应用合作的使命和任务,也是开展区域统筹协调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据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联合牵头人、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员顾行发介绍,中国以地球观测组织轮值主席国、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联合主席国身份和总部设在北京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机构为平台,在亚大区域地球观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球观测组织是国际地球观测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中国是地球观测组织创始国之一,今年担任轮值主席国。由中国与日澳韩联合牵头的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是全球四大区域性地球观测组织之一。此次国际研讨会受地球观测组织中国秘书处委托,由中科院空天院和常州市政府共同举办。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