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市场 >> 正文 >> 正文

一次放球3组数据,这个试验为国际探空打了

来源:遥感 时间:2023/5/23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28/7004389.html
                            

“放气球”是公众对气象工作者的“画像”之一。全国个探空站,08点、20点放球,雷打不动;通常,一次放球,可以获取一组探空资料。

新型北斗智能探空系统试验团队利用近5年时间开展试验,实现了一次放球获取3次资料。这是怎么做到的?

往返平漂示意图

01

气球上升——第1组数据

准备两个氢气球,外球正常充气,内球适量(少于外球)充气,外球套内球同时升空。

气球下方系着一个由定位、探测、通信3大部分组成的探空仪。

气球缓缓升空,第一次观测资料从空中传来,包括高度、经纬度以及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关键气象环境数据。

在安庆站放球开展试验

知识点:

气球:为经过天然乳胶改性的零压气球,耐寒、耐高温、耐高湿性,且防老化性能高;升空高度可达20千米至40千米,可调节上升速度、可降解;成本大大低于国外超压和零压气球。

探空仪:“春分Ⅰ号”气象探空专用芯片,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集成信号采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编码传输等运算和控制功能;可兼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GALILEO等全球主要导航系统;重量由原来的多克降到克左右。

探测模式:固定时间放球;可根据天气过程监测需求放球;上升高度、漂移时间、下降时间和下降区域,均可“定制化”。

02

气球平漂——第2组数据

两个气球达到既定高度(20-30千米)后,外球因压力过大爆炸。内球进入平流层,开始“随风逐流”,开启了长达4-6小时的“流浪”之旅,获取第二次观测资料。

知识点:

平流层:上下方向气流运动很少,主要受到水平方向风的影响,气球可随着气流漂移。

平流层气象数据:对于我国气候预测研究、国际航空气象数据采集以及航空安全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目前全球没有固定观测的数据。

探测模式:随气流随意漂流,随手“记录”平流层气象要素。

03

气球下降——第3组数据

内球在平流层“玩”够了,球和探空仪分离,探空仪在伞作用下缓慢下降,获取第三次观测资料。

知识点:

分离:接到地面技术人员下达“降落”指令后,球和探空仪分离进行下降探测;且下降地点、高度远程可控,可用于天气过程的“定制化”探测。

时间间隔:该组数据与第一组间隔4-6小时,对于一次天气过程“跟踪”探测而言至关重要。

探测模式:探空仪脱离气球后,借助打开的降落伞缓慢下降。

来,看看动画效果:

往返平漂示意动画

数据接收示意动画

Q1:第二组和第三组数据咋接收?

(内球在平流层“流浪”4-5小时,下降点与施放点水平距离可达到千米-千米,甚至更远。这些数据会不会丢失?)

答:在地面按照间距千米左右、以网格状方式均匀布设接收站。

一个探空仪的数据可由多个地面接收站接收,一个地面接收站也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探空仪发送的数据;各个地面接收站通过地面网络将接收到的数据及时传送到云端。

Q2:多出来的数据好用么?

答:香!

试验研究表明,往返平漂探空的风场观测和夜间温度观测满足变分同化系统的高斯、无偏假定,可直接同化(数值模式);日间温度观测在资料同化前需要开展偏差订正,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资料价值。

在GRAPES区域高分辨率模式中同化长江中下游往返平漂探空试验的数据,能够明显提高除08时和20时以外其他时刻起报的降水预报技巧。

划重点:

这项成果来自基于北斗导航定位的往返平漂探空系统(“新型北斗智能探空系统”)试验。

从年开始,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开展了新型北斗智能探空系统的原型研制。

选择在长江中下游天气复杂多变、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开展了0多次组网试验。

搭载了“春分Ⅰ号”气象探空专用芯片的气球

项目技术人员一举攻克了平漂零压气球、多通道双向通信接收设备、高精度气象专用北斗导航SoC芯片等探空装备的重点难点技术,以及平流层测温和下降段测风、平漂轨迹预测和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等业务应用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低成本加密探空目标,为探空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Q3:探空有啥用?

国际探空通用模式:早晚8点两次放球,获取两组风温湿压等大气垂直廓线基准探测资料。

我国个探空站沿用国际通用模式,每天08、20时施放气球开展探空。为数值预报模式、天气预报、全球资料交换提供了重要数据,且为地基、空基等遥感探测手段提供校准验证基础。

探空来源:年,德国气象学家阿斯曼首创橡胶气球+经纬仪追踪探测大气,刻画大气垂直曲线。

Q4:为啥要开展探空试验加密数据?

我国个探空站每天两次观测数据难以满足实际预报业务需求,难以完整刻画大气三维结构日变化。

如果增加一次探空放球,气球、探空仪、人力资源等成本较大,成为台站较大的负担。

探索低成本加密探空方式,不仅是解决气象预报等实际业务需求的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实践。

广告

推荐阅读

气温相差近40℃的南北气象人,同框了!气象灾害来临前,损失靠什么“预估”出来?盘点年台风

谁是风王?预报难度大吗?挖藕!从田间到热汤,有多少天气的智慧?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往返式智能探空系统研制及其试验”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曹晓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工郭启云、杨荣康;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正研级高工王金成

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简菊芳

视频和图片:试验项目组

原标题:《一次放球3组数据,这个试验为国际探空打了个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