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的万家灯火,身在其中只能看到眼前与身边的光亮,但在卫星的角度,却是不同的景象。灯光亮度如今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体现,而“夜间灯光遥感”,则成为了我们在黑夜中发现这种不同的“眼睛”。这双“眼睛”带我们看到了西部藏区牧民迁徙到新的社区,开启全新的生活;看到东部沿海地区不停忙碌的港口,谱写着航运强国的时代长卷;也看到华北地区拔地而起如火如荼建设的雄安新区;还看到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实现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如今的夜间灯光遥感,已成为研究城市问题、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团队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余柏蒗教授团队取得了许多代表性成果。高校GIS论坛特邀专访第八届高校GIS论坛“高校GIS创新人物”余柏蒗教授,听他讲述这双“黑夜中的眼睛”。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余柏蒗教授
横跨物理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夜间灯光遥感
记者: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团队之一,请您谈谈夜间灯光遥感的基本发展情况?
余柏蒗:夜间灯光遥感是遥感领域发展活跃的一个分支,最早起源于一个美丽的意外。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启动军事气象卫星计划,其初衷是获取夜间云层分布信息,但意外发现该卫星可以捕捉到无云情况下夜间城市区域发光情况。随着后来传感器技术、采集数据质量的提升,夜间灯光遥感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逐步进入了大众视野,近几年来,大家对夜间灯光遥感的兴趣也日趋浓厚。
如何获取夜光遥感数据?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类夜间灯光遥感数据,这两类数据可以做到全球覆盖且免费开放获取。近年来国内也频频发射夜光遥感卫星,突破了夜光遥感数据源依赖国外的局面,其中“吉林一号”是国内首颗能够获取夜光影像的商业卫星,其分辨率可达到亚米级;年6月成功发射的“珞珈一号”是我国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年底中科院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也可以提供夜间数据。
夜间灯光遥感有效拓展了传统遥感难以实现的应用领域,例如可以用于社会经济指标的估算、城市结构的分析、突发事件的监测、评估战争对城市和人口的影响等;可以用于对自然灾害的评估,比如飓风、地震、洪水等灾害导致的灾损情况;除此之外,由于诸多鱼类具有趋光性,夜光遥感还可以用于对渔业的调查;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环境遥感团队曾运用夜光遥感监测夜晚非法采砂船只,并准确地提供了采砂船的时空分布特征;夜间灯光遥感还可以做大气环境的监测、PM2.5的估算等。另外夜间灯光遥感不仅能够反映灯光信息,其对月光强度也有很好的响应能力。得益于此,我们团队黄艳副教授近期成功实现了通过月光强度对夜间积雪的判别。总的来说,夜光遥感的应用领域还是比较广泛的,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