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市场 >> 正文 >> 正文

ldquo激光雷达遥感前沿论坛rd

来源:遥感 时间:2022/6/6

主题词

遥感学报、激光雷达,森林生物量,碳汇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遥感学报NRSB

(图片来源于网络)

森林是生产力最高、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固碳增汇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碳汇如何计量,具有垂直观测能力的激光雷达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

“激光雷达遥感前沿进展”系列专题报告第4讲邀请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庞勇研究员、武汉大学梁欣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倪文俭研究员带来报告,分别从激光雷达森林观测机理、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模型、单木-林分-区域尺度的应用实践方面进行探讨。

主办单位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

遥感学报

主持人

王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激光雷达遥感,出版了第一部激光雷达遥感教材《激光雷达遥感导论》并被20多所高校使用;开发了激光点云数据处理软件”点云魔方“,在测绘、林业、电力等领域推广使用。

报告人

庞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遥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林联遥感工作组副组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林业遥感机理模型、激光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森林碳汇计量、森林变化监测等。

梁欣廉,武汉大学教授,担任国际摄影测量协会专题信息提取(ThematicInformationExtraction,ISPRS)工作组主席,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多源支持感知与认知,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利用无人机、移动平台、主被动传感器实现复杂场景信息的自动获取及解译,服务于资源环境评估、双碳战略等。

倪文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三届“李小文遥感科学奖”获得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方向为森林植被碳储量遥感,主要从事面向森林空间结构与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监测的遥感机理模型构建,关键数据技术研发与区域产品生产及其应用,特别致力于推动基于国产和国际共享遥感卫星的森林植被碳储量遥感虚拟星座研究。

报告简介

报告1

题目:激光雷达森林生物量高精度估测

简介:报告从森林碳汇计量需求和激光雷达森林观测机理出发,介绍激光雷达森林生物量指数构建,单木和林分生物量测算方法。结合高光谱、多光谱数据协同观测,阐述单木、林分、区域尺度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方法和实践。结合大光斑激光雷达和多角度多光谱数据的协同观测能力,展望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森林碳储量估测潜力。

报告2

题目:森林样地生物量估计的近距离遥感视点

简介:森林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扮演基础调节角色。基于卫星或航空数据的森林资源调查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大范围森林分布,但必须依靠分布广泛的森林样地信息对卫星、航空数据进行标定和校验。现有样地观测手段在观测效益、细节度上尚难以满足准确、有效提供所需信息的需求,在对卫星、航空数据的标定和校验上存在短板。遥感手段有望提供一条区别于传统方法的解决途径。但是,现阶段遥感手段尚存在自动化程度偏低、解译能力有限的问题。报告简要回顾近距离遥感森林观测研究进展和历程,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当前困扰生物量评估的问题,探讨提高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计(精度)的关键技术途径。

报告3

题目:大光斑激光雷达地形自适应波形指数

简介:大光斑激光雷达以其对森林垂直结构的直接测量能力,而被认为是估算森林生物量最好的星载遥感数据。在美国冰雪卫星(ICESat/GLAS)之后,搭载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系统(GEDI)、日本的MOLI和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都将大光斑激光雷达作为主载荷。以地面波峰为参考定义的经典大光斑激光雷达波形指数在平坦地形条件下,对森林生物量的估算精度较高,但在山地林区,由于地形会造成波形的展宽,使得估算精度大大降低。

国内外已针对该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思路是将坡度作为自变量参与反演模型的构建,在地形坡度小于15°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地形造成的波形展宽问题仍是山地林区生物量准确测算久攻不克的国际难题。报告将介绍空天院森林遥感团队研发的新型波形指数及其理论基础与初步使用效果。

直播时间

年5月27日(周五)

19:00-21:30

直播链接

房间号:

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