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市场 >> 正文 >> 正文

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注意事项

来源:遥感 时间:2023/3/14
白癜风如何用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74930.html

1滑坡调查

1.1滑坡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及其邻区,后缘应包括滑坡后壁以上一定范围的稳定斜坡或汇水洼地,前部应包括剪出口以下的稳定地段,两侧应到达滑体以外一定距离或邻近沟谷,涉水滑坡应到达河(库)主流线(沟心)或对岸,一般控制在滑坡边界外50-m,高位远程滑坡的调查范围应扩大至一级分水岭。同时,应调查可能造成的危害及次生灾害的类型、影响范围、可能产生的危害。

1.2滑坡野外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滑坡区调查、滑坡体调查、滑坡成因调查、滑坡危害调查及滑坡防治情况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a)滑坡区调查

1)滑坡所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形坡向、坡度、坡高,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

2)滑坡体周边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

3)水文地质条件。

b)滑坡体调查

1)形态与规模:滑体的平面、剖面形状,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体积。

2)边界特征: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的性状特征等。

3)表部特征: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

4)内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

5)变形活动特征: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发展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坟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阶段、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

c)滑坡成因调查

1)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

2)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

3)综合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

d)滑坡危害调查

1)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

2)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分析判断可能的滑动路径、影响范围(后缘、侧向扩展、前缘掩埋等)、次生灾害(阻断河流,堰塞湖、入水涌浪等)及其危害。

e)滑坡防治情况调查

调查滑坡灾害勘查、工程治理措施、监测工程等防治现状及效果。

2崩塌(危岩体)调查

崩塌(危岩体)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及其影响范围。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崩塌堆积体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如下:

a)危岩体调查内容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斜坡结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

3)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4)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调查采空区的分布范围、顶板岩性结构,开采工艺,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5)分析危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6)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7)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

8)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b)崩塌堆积体调查内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坡向、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坡向、粗糙度、岩性、起伏度,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3泥石流调查

泥石流灾害调查须采用遥感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泥石流调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自沟口至分水岭的全流域、以及出山口后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泥石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a)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1)形成区:流域最高处的高程,斜坡稳定性,沟谷发育程度,冲沟切割深度、宽度、形状和密度,流域内植被覆盖程度,植物类别及分布状况,水土流失的情况等;流通区:调查流通区的长度、宽度、坡度,沟床切割情况、形态、平剖面变化,沟谷冲、淤均衡坡度,阻塞地段堆积类型,以及跌水、急弯、卡口情况等;堆积区:调查堆积区形态、面积大小,堆积过程、速度、厚度、长度、层次、结构,坚实程度,磨圆程度,堆积扇的纵横坡度,扇顶、扇腰及扇线位置,及堆积扇发展趋势等。

2)地形地貌调查。确定流域内最大地形高差,上、中、下游各沟段沟谷与山脊的平均高差,山坡最大,最小及平均坡度,各种坡度级别所占的面积比率,分析地形地貌与泥石流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地貌发育演变历史及泥石流活动的发育阶段。

3)岩(土)体调查。沟床堆积物分布、结构及搬运程度,山坡上植被和表生带与岩(土)体稳定性,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及弃碴;重点对泥石流形成提供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的易风化软弱层、构造破碎带,第四系的分布状况和岩性特征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主要来源区。

4)地质构造调查。确定沟域在地质构造图上的位置,重点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地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阐明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

5)气象水文条件。调查气温及蒸发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沿垂直带的变化,降水的年内变化及随高度的变化,最大暴雨强度及年降水量等。调查历次泥石流发生时间、次数、规模大小次序,泥石流泥位标高。

6)植被调查。调查沟域土地类型、植物组成和分布规律,了解主要树、草种及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各地段植被覆盖程度,圈定出植被严重破坏区。

7)人类工程活动调查。主要调查各类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弃渣、弃土、垃圾)的分布、数量、堆放形式、特性,了解可能因暴雨、山洪引发泥石流的地段和参与泥石流的数量及一次性补给的可能数量。

b)泥石流特征调查

1)根据水动力条件,确定泥石流的类型。

2)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3)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4)泥石流沟与主河汇口堆积扇分布及堆积期次。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5)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泥位、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c)泥石流诱发因素调查

1)调查水的动力类型。包括:暴雨型、水体溃决(水库)型等。

2)暴雨型主要收集当地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等。

3)水体溃决型主要调查因水库、湖泊溃决外泄的最大流量及地下水活动情况。

d)泥石流危害调查

1)调查了解历次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历史、期次、规模,目前所处发育阶段。

2)调查了解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和漫流、冲刷和磨蚀、撞击和爬高、堵塞或挤压河道);初步圈定泥石流可能危害的地区,分析预测今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e)泥石流防治情况调查

泥石流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