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市场 >> 正文 >> 正文

2021年吉林省生态气象质量持续向好

来源:遥感 时间:2022/9/30

按照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的规定,吉林省气象局对年全省生态气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年全省水热条件总体匹配较好,全省大部植被覆盖度(VFC)、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均呈增长趋势,分别位居近21年来第一、第四和第二位。大范围的沙尘和烟雾日数偏少,大气环境继续改善,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综合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及生态质量提升较为有利。

年全省生态气象条件概况为全省植被生长季水热条件相对匹配较好。年吉林省植被生长季(3-10月)西部湿地、草地生态区平均气温15.0℃,比常年高0.7℃;平均降水量为.0毫米,比常年偏多29%;中西部农田生态区平均气温14.9℃,比常年高0.6℃;平均降水量为.9毫米,比常年偏多21%;东部森林生态区平均气温13.6℃,比常年高0.8℃;平均降水量为.5毫米,比常年偏少6%。从综合生态气象条件看,全省植被生长季水热条件相对匹配较好,对草地、农田和森林植被生长、防风固沙及水源涵养等较为有利。近几年西部热量充沛,降水偏多,年降水量毫米降水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西移北上,对西部草地、湿地及农田生态状况改善作用极为明显。

年全省生态气象质量分析发现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好,陆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影响不明显。

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年植被生长季(3-10月)全省植被覆盖度(VFC)[1]为58.83,比历年同期(-)偏高8.2%,为近21年来最高值,全省90.4%区域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全省净初级生产力(NPP)[2]为.7克碳/平方米,比历年同期偏高8.0%,为年以来第四位,全省91.1%区域植被固碳能力进一步加强。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3]为57.04,比历年同期偏高7.7%,为近21年来第二位,全省90.3%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偏好;其中西部草地和中西部农田植被生态质量均位居年来第一位,分别比历年同期偏高56.6%和32.2%,东部森林植被生态质量位居历史第二位,比历年同期偏高15.5%;年后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其中西部草地植被生态质量提升最为显著。

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好。年吉林省气溶胶光学厚度(AOD)[4]为0.23,比历年同期偏低0.03,全省67.4%的区域AOD数值降低,为近21年来的第五低值年;年以来吉林省AOD持续呈下降趋势,尤其近六年降低趋势更加明显,表明大气环境质量向好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年为近六年来大范围沙尘日数偏少年份,沙尘影响范围较历年偏小,烟雾现象明显少于年及历年同期。

年陆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卫星遥感监测年夏季(6-8月)全省平均陆表温度为26.96℃,比历年(-年)均值低0.63℃,比年同期低1.63℃;自年以来全省夏季陆表温度呈下降趋势,城镇宜居度相对升高。全省水体面积自年以来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全省主要湖泊及水库水域面积比历年均值偏多24.1%,对水源涵养及生态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年(1-4月、10-12月)全省平均积雪覆盖面积为14.0×km2,较历年(-)平均增加70.1%,为近六年来最大值,积雪偏多对改善大气环境及农业墒情较为有利。

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影响不明显。年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雪、大雾、干旱、高温、寒潮、冰雹、大风沙尘和暴雨,其中11月初暴雪天气过程历史罕见,春夏部分县(市)出现阶段性旱情,6月下旬受本地降水及上游客水影响嫩江出现汛情,沿江区域局部农田受洪涝影响,但全年旱涝灾害对整体农业生产影响有限,年全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其它气象灾害综合影响程度小于历年,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明显。

建议进一步完善全省生态综合监测网,持续对长白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查干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气象生态监测。加强部门合作和生态数据共享,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服务和支撑服务能力。加强气候资源开发的科学评估,加强对中西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注重综合生态气象效益提升。深度挖掘气候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国家级“天然氧吧”申报,积极开发“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气候品牌打造工作,为全省生态特色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庆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