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在辽宁营口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并将对各领域用户开放。
该航空遥感系统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来说,包括两架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10余种遥感载荷,具备综合遥感多源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航空遥感数据综合处理与管理系统,以及位于北京的航空遥感系统综合楼和位于辽宁营口机场的飞机库。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总工程师丁赤飚表示,遥感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对地观测手段。传统遥感有两个平台,一个是航天,一个是航空,都属于战略高技术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农业、林业、应急、水利、海洋、测绘等。例如在减灾方面,我国近年来历次重大地震、洪涝灾害等,都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研判,评估道路损毁、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等情况。又例如农业估产,遥感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建设的情况,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的误报和瞒报。
航空遥感相比于航天遥感,有两个大的优势。一是测绘的分辨率和精度更高,影像更清晰。二是应急响应快,可以对一个区域进行连续性的监测、覆盖,特别是对地震、水灾的情况,卫星受过境等因素限制,航空遥感则可以开展连续、全天时的拍摄。
“总体来说,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我国的航空遥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际上,例如美国,除了航天,同时建有强大的航空遥感体系。我们正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推动国内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和体系的建设。”丁赤飚说。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介绍,我们现在全力发展航空遥感系统,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我国综合能力最强的航空遥感平台和科学实验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国家的航空遥感实验室,主要履行四个平台的任务:第一是成为新型航空和航天载荷的实验验证平台;第二是成为支撑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综合平台;第三是成为国家各类遥感应用的数据获取平台;第四是成为国家应急响应的平台,即国家级的减灾、应急监测平台。
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科研机构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出席了验收会。验收委员会认为,建设单位通过多项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中型航空遥感平台和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建成了我国目前综合能力最强的航空遥感平台和科学实验平台,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对促进我国航空遥感技术与应用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设施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团队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其中80%的遥感设备为自主研发并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航空遥感系统的建成,填补了国内具有长航程、多功能、多观测窗口的中型航空遥感飞行平台研制空白,以及多谱段、多时相、多极化、多角度等不同维度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观测系统研制空白,为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技术手段,为提高和发展我国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提供重要实验平台。
航空遥感系统具有自主性强、信息维度广、数据精度高、综合效率高、使用灵活方便等优点,能够获取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在内的多类型遥感数据,服务领域可广泛覆盖农业、林业、海洋、测绘、环境、灾害等,可提供科学实验模式、巡航模式、应急反应模式和订单模式等多类型航空遥感服务。调试运行期间,航空遥感系统承担了多项大型航空遥感综合科学实验、新型遥感载荷校飞、灾害与环境监测飞行等科研任务,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科学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