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科技赋能慧眼识灾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1/20
本文转自:i自然全媒体核心提示在距离地球约六七百公里的高空,通过卫星能“看”到地表几毫米的微小变形,这样的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的硬核科技手段。解决“隐患在哪里”,是地灾防治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地灾防治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发生的地灾有近80%不在已掌控的“隐患库”中,如何能在事前有效发现这些隐患,特别是有重大危害的滑坡、崩塌等,成为自然资源部系统研究的重点。为此,自然资源部提出利用“空-天-地”综合遥感技术,快速发现“病变”山体,实现全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特别是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大型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动态掌握风险隐患底数的新思路。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与实践探索,达到了预期目标。科技赋能,“慧眼”识灾,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技术为我国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探索了新经验,开辟了新路径。探新路通过遥感技术破解隐患识别难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地灾防治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原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前身,以下简称“航遥中心”)率先利用国外的卫星多光谱卫星影像开展三峡库区地灾调查。年起,航遥中心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合作,率先在三峡的新滩、链子崖等古滑坡体开展InSAR技术形变监测技术试验,彼时雷达卫星数据少、分辨率不高,效果并不算好,但大家并没有放弃。年后,随着国际上新一代高分辨率SAR卫星以及长波段雷达卫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国内相关探索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为乐告诉记者,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计划项目“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致灾因子识别、前兆信息获取与预警方法研究”,将InSAR技术纳入研究中。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廖明生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深耕测绘遥感领域多年,尤擅InSAR技术。InSAR中文名称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根据SAR的成像和干涉测量原理,利用雷达回波的相位信息来精确测量地表三维地形及其微小变形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手段。“此前,我们应用InSAR技术主要是开展地面沉降监测,长期跟上海市进行合作,随后也推广到太原、郑州等地,效果不错。”但要应用于滑坡,廖明生坦言难度不小,“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植被覆盖茂盛,且与缓慢的地面沉降不同,滑坡发生前往往变形过程非常快,很难及时捕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强强联手,不仅攻克了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监测应用中的“卡脖子”问题,也推动我国滑坡隐患的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由此获得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方面科技研究在不断向前突破,另一方面,现实情况也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新的路径。年6月24日,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特大山体滑坡,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后,贵州纳雍、金沙江白格均发生大型滑坡。这些地方地形条件复杂,专业人员难以到达,按传统调查方法,此类隐患实难发现。航遥中心遥感技术研究所所长葛大庆告诉记者,为解决这类突出问题,新磨村滑坡发生后,他们立即对周边6万多平方公里区域,开展了以InSAR技术为主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工作,经实地核查确认,发现了几十处特别显著的滑坡隐患,显著的效果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