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有关芬兰华人的专访中有一位不折不扣的浙大人。他叫陈育伟,是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遥感电子学方向首席科学家,在习主席访问芬兰期间作为学界代表与大大合影留念啦!
陈育伟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遥感电子学方向首席科学家
“读书不太费劲”的浙大学霸,本科时就做出了时下被广泛应用的自动感应开关灯装置
陈育伟成长在杭州拱宸桥畔,从小读的是家门口的人民小学和拱宸中学,算不上是现在家长追逐的“名校”。父母对陈育伟的教育是放养式的,没有补习班、没有学奥数、没有竞赛杯。考上学军中学的初期,成绩也排在后面。但按他的话说,自己是后劲足的类型,越读越轻松。于是他考上了浙大,念完本科和研究生后,来到有对地观测仪器类“黄埔军校”之称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读博。
陈育伟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保送本校就读电路与系统专业。求学期间,传感器,嵌入式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路,微波技术课程是他最喜爱的课程。在浙大参加挑战杯竞赛时,他做的是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的“红外线感应开关灯装置”,就是通过热释电传感器探测人体释放的热红外信号来判断教室内是否有人,自动实现教室开关灯,减少电费的损耗和后勤管理的压力。
求学路上,他随性随缘,一路到中科院念博士。值得一提的是,陈育伟在中科院的导师同样是浙江大学校友——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总指挥王建宇。
回看成长经历,陈育伟觉得最重要是保持自己的兴趣,做最喜欢做的事情。“所有科目中,我最喜欢、学得最好的是地理和物理。我现在的工作就是结合了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很辛苦。”
而在他的研究生导师方志刚看来,陈育伟不仅是个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更具有重礼重情的好品格。在陈育伟毕业多年后的一次师生聚会上,他的一句“哪有学生主动给老师递名片的”给方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育伟(左)和驻芬兰大使教育参赞高宇航及到芬兰访学的浙江科技学院徐兴教授合影
勤奋的华人科学家,给世界科学界留下了中国印象
因为具有红外探测电路的研发经验,陈育伟在读博期间被导师选中,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的核心部件激光回波探测器。由于探月距离远,信号脉宽窄,对探测电路的灵敏度水平要求很高,陈育伟的工作就是要让原有探测电路的灵敏度水平提高一个数量级。在王建宇和胡以华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实现了研究的突破——嫦娥卫星的激光高度计作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星载激光测高类设备,从预研到交付只花了约五年的时间,这在中国星载对地观测载荷的研发历史中并不多见,他所在的整个课题组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五四青年集体奖章。
同时,陈育伟还在导师的指导下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推帚式激光对地观测雷达,该设备是继NASA之后世界上第二台类似设备,为中国星载激光雷达的发展提供了验证性的技术储备。
博士毕业后,陈育伟加入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年更名为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陈锐志教授。在芬兰,陈育伟与团队完成了芬兰第一套激光移动制图扫描系统、芬兰第一套快速室内制图和定位指纹数据库采集系统等。在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他与团队用多传感器的方式完成了对世博会场馆内外的无缝导航,其成果被GPSWorld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他的论文也在年美国导航学会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联合举办的“位置定位与导航年会”中获得最佳论文奖,成为这一奖项中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最佳论文的中国籍获奖者
迄今为止,陈育伟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SCI近30篇,获得专利十余项。他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基于超连续谱激光器的2通道超光谱激光雷达、世界上第一台8通道全波形采集功能的超光谱激光雷达等,世界领先的无人机载微波拓扑雷达。他也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他所在的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和中国的合作已有四十多年,是最早和中国开展合作的芬兰研究所之一。
作为在芬兰工作的华人科学家,陈育伟使命感倍增
当得知这次国事访问时,陈育伟既激动又有一点小紧张。
基于在地球空间、地理和遥感方面的研究,他希望能促进中芬两国在北极航线上的合作。他认为,用科学的手段尽量延长东北航线的通航时间,对中国在船舶技术、导航技术、对地观测技术、极地研究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有利,也对我国保持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的优势非常重要。
而当他得知中芬两国确实签署了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时,他非常惊喜:“作为在芬兰工作的华人,我感到使命感越来越强!”陈育伟希望基于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在导航和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北极圈生态的科学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他也正努力促进与在芬中资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延长其在东北航线的运作,推进中国企业开拓市场,给国家带去切实的经济利益
作者:周伊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