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不是院士,也没获过什么大奖,他却用22年

来源:遥感 时间:2023/3/4

不久前,去世已经2年的“中国天眼”主要发起人和奠基人南仁东,先后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位喜欢音乐、画画,气质更像艺术家的科学家,永远不会被国人遗忘。

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在清华读书期间,他游遍了大半个中国。毕业后,他干过工匠,也开过山放过炮,年,他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有建天文望远镜的打算,当时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的南仁东,毫不犹豫地抛下了日本的工作,回到中国。要知道,他在国内一年的薪水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天。

年,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于是启动了贵州选址工作。他带着多幅卫星遥感图,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奔劳,用了12年的时间,先后对比了多个洼地。

年,南仁东担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这是中国天文界首次在此层面任职;年,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建议书获得批复,“中国天眼”(FAST)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年,“中国天眼”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年,索网的疲劳问题让FAST面临着极大挑战,而此时已开工在即,南仁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越的技术攻关,几乎废寝忘食,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用尽各种方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经过近两年的研制、近百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FAST度过了这次难关。

FAST工程于年3月正式开工,年9月正式落成使用。因为FAST极度灵敏,任何电磁设备的干扰都会对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FAST方圆5公里被划为“静默区”,这个范围内不能有任何电子设备。

从此,在中国西南,有一个巨大“天眼”,它静静地聆听着宇宙深处的声音。而这个时候,南仁东已罹患重症,但他不顾身体不适,仍从北京飞赴贵州,可是他只能在远处默默目睹这一幕。

从年工程概念的提出到年落成启用,南仁东用22年时间留下了“世界级遗产”:中国天眼。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著名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综合性能也仅仅只有“中国天眼”的十分之一。

截至年8月底,使用仅三年的“中国天眼”已实现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并且已发现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未来20到30年时间,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望远镜的FAST,将会一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年9月,FAST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或许与南仁东的拼搏与奉献有很大关系。

FAST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造就它的南仁东却永远离它而去。年9月,也就是在FAST建成一年后,南仁东离世。在南仁东离世前的两个月,他才入选为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虽然无缘院士,也没有获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奖,但南仁东毕其一生打造的“中国天眼”,是国家独一无二的财产。他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国家重点需求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曾说“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有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脱掉科学家的外衣,南仁东只是一个爱抽烟、爱喝可乐、爱穿西装、整天留着造型讲究小胡子的老人,他用坚毅和不懈谱写了72年不平凡的人生。

年10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永久编号为“”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仰望星空,致敬南仁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