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洛阳市政府办公室发布《洛阳市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年,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年,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到年,乡村产业振兴成效明显,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00元以上。
在保障措施方面,《计划》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各级财政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持续提高支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占比不低于60%。有序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一般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农业产业园区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稳步扩大政策性业务规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落实地方财政以奖代补,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支持农业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引导鼓励工商资本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基地,构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
洛阳市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12号)、《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豫农领发〔〕2号)、《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的通知》(洛发〔〕26号)、《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洛发〔〕1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任务
年,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年,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到年,乡村产业振兴成效明显,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00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发展乡村产业
1.稳定主粮、做优杂粮,做强粮食产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口粮安全。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以孟津、伊川、宜阳、洛宁4个粮食核心区县区为重点,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调整丘陵旱区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红薯、谷子、豆类等优质杂粮。加大整合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拉长粮食产业增值链条。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其中杂粮面积不低于万亩;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全市保有量达到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新增5万亩,全市总量达到万亩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1%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4亿元以上;年,新增高标准农田6万亩,全市保有量达到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新增3万亩,全市总量达到万亩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1%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6亿元左右;到年,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2%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
2.聚焦保供、丰富品类,壮大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生产,采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补栏增养,扩大产能。抓好生猪养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伊川、宜阳、新安、汝阳等县逐步纳入生猪调出大县范围;积极扩大优质草畜生产,重点在偃师、孟津、嵩县、宜阳等地发展奶牛(羊)养殖,在洛宁、宜阳、伊川、嵩县等地发展肉牛养殖,在伊川、宜阳、洛宁、新安、嵩县、孟津等地发展肉羊养殖;做优家禽产业,重点在偃师、伊川、洛宁、汝阳等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家禽养殖优势区。到年,生猪年饲养量稳定在万头左右,生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81%,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1万头、万只、万只;到年,生猪年饲养量稳定在万头左右,生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82%,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万头、万只、万只;到年,生猪年饲养量稳定在万头左右,生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85%,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6万头、万只、万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精乡土特色产业。适应国家关于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新形势,按照优化品种、稳定规模、提质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着力创建一批优势区、示范园,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基地。优质林果、杂粮、瓜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万亩、万亩、万亩、90-万亩、30万亩。立足我市富硒资源优势,加快富硒红薯、富硒谷子、富硒小麦、富硒林果、富硒蔬菜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发展功能型农业。到年,富硒农产品年产值达到25亿元;到年,富硒农产品年产值达到30亿元;到年,富硒农产品年产值达到40亿元。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顺应市场、重视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和果蔬制品等五大品类,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面制品结构,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应,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粉和功能性面粉;加快谷子、红薯等小杂粮加工业规范化发展。稳定有序发展猪肉制品,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低温、调理、发酵、酱卤和休闲等肉制品占比;引导企业围绕“清、鲜、专、全”四大特色,加快新产品研发,发展牛羊肉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禽肉加工。加快发展芝麻油、牡丹籽油、小麦胚芽油等特色专用油料产品和新型健康特色小品种食用油产品,开发利用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高端油制品产品。鼓励本地乳企与国内外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联合,进行升级改造,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名牌产品;发展奶业新业态,鼓励建设休闲观光牧场、奶牛家庭牧场,推动奶业提质增效。推进果蔬产地初加工,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降低产后损失率;发展果蔬精深加工,加快果浆、果酱、果干、果饮料和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研发;大力发展药食同源农产品加工,增加功能型食品多样性。到年,规模以上面制品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7亿元,生猪基本实现市内屠宰,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超过15%,乳制品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到年,规模以上面制品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生猪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20%左右,乳制品营业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到年,规模以上面制品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生猪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超过30%,乳制品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林业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科技局
5.立足产地、完善设施,发展乡村物流业。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在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降低产后损失率。支持畜禽屠宰企业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加强县乡村冷链设施供给,建立覆盖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供销、邮政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年,新建50个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年,新建50个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到年,在30个乡镇建立和完善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乡级田头冷链设施,在个村设立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村级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发改委、供销社、邮政管理局
6.融合创新,强化服务,做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聚焦南部生态发展区和环都市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强化乡土游憩功能,活化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体验,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推进农旅融合,引导重点景区向周边农村拓展,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充分挖掘中心城市周边乡村生态涵养、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构建中心城市环城乡村旅游圈。依托南部地区自然生态风光、现代农业产业、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老区故事等资源优势,创新“生态农业体验+河洛文化传承+河洛美景观赏+民俗节庆+乡村民宿”等模式,打造一批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样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年,打造4条农旅融合示范带,创建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到年,打造10条农旅融合示范带,创建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到年,打造20条农旅融合示范带,创建1-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5-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林业局、水利局
7.服务生产、方便生活,培育乡村服务业。立足服务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配套升级,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果菜茶、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设施装备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化、综合性的农机服务组织,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农机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农村批发零售、乡村物流、养老托幼、教体文卫等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生产服务一体化发展,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到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47%左右,快递服务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5%以上;到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快递服务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0%以上;到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薄弱环节机械化全面突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5%左右,快递服务行政村通达率达到%。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教育局、文广旅局、民政局、卫健委、体育局、供销社、邮政管理局
8.借力数字化、智慧化,提升乡村信息产业。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现代装备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5G、北斗导航、遥感和物流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依托智慧洛阳云平台建设数字化农业园区,开展精准农业、食品溯源、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农机精准作业、粮食仓储、智慧气象等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线上”交易。年,争创1个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线上销售营业额达到22亿元;到年,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达到2个,线上销售营业额达到25亿元;到年,建成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3个以上,线上销售营业额达到30亿元以上,全市构建市级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县级农业大数据信息中心、乡级信息采集点三级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工信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发改委、气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二)培育平台载体
1.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围绕优质粮食、畜牧、林果、蔬菜、中药材、水产等优势产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链条完善、运转高效。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产业链构建“瓶颈”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全市着力培育6-8条特色农业产业链。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林业局
2.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红薯、谷子、林果、中药材等基础好、成规模、潜力大的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相关产业有机衔接、高效配套,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对接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全市重点培育香菇、中药材、绿色杂粮等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林业局
3.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各县区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要求,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体系。到年,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分别达到6个、12个、14个;年,持续推进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到年,力争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
4.培育特色产业强镇(村)。全面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坚持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推进产村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田园综合体。重点围绕特色食品、手工业制造、绿色建材等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晰、专业化水平较高,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农户广泛参与的“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到年,共创建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个;到年,共创建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个;到年,创建15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林业局
(三)构建支撑体系
1.实施乡贤返乡创业行动。聚焦企业家、外出务工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等措施,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建立一支有情怀、有能力、有实力的返乡乡贤队伍,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让返乡乡贤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着力建设一批乡贤返乡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到年底,全市各类返乡创业乡贤达到10万人,领办各类经营主体2万个,带动就业40万人以上;到年底,打造一批在全省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全市各类乡贤返乡创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领办各类经营主体5万个,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万人左右。
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科技局
2.实施质量兴农行动。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稳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和链条式质量安全问题。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检测能力和检测队伍建设,加大市级农产品例行检测和专项抽检密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蔬菜、林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加大农兽药残留整治力度。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坚持生产标准化,严格落实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和农业机械化标准,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整建制开展标准化建设。到年,4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20%以上的县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到年,6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35%以上的县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到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50%以上的县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
3.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围绕小麦、玉米、红薯等优势农作物和蔬菜、牡丹、林果、畜牧等急需优良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新品种。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新品种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洛阳农林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技术优势,建立创新平台,研究突破一批农业关键技术。支持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推进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建设。按照“扩大规模、全面覆盖,提升质量、打造样板”的思路,继续加强“星创天地”建设,为新型农业领域的创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引导科技特派员通过“传、帮、带、扶”,把传播科技知识与宣传党的政策结合起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一批乡村振兴科技专项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化推广;切实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年,各级科技特派员达到名以上,“星创天地”达到40家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人以上;到年,各级科技特派员达到名以上,“星创天地”达到50家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00人以上;到年,培育新品种(配套系)5-1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各级科技特派员达到名以上,“星创天地”达到60家以上,新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教育局
4.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以“打品牌,创特色,扩影响,增效益”为目标,大力培育“洛阳源耕”市级农产品公共品牌,加强县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打好洛阳富硒牌、生态牌、山水牌和文化牌,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孟津梨、新安樱桃、宜阳花椒、伊川岭上硒薯等农产品品牌。积极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利用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互联网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介,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知名度。加强品牌保护,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严格监测抽检和执法检查,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年,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数量达到70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总数达到个;到年,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数量达到80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总数达到个;到年,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数量达到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总数达到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5.实施主体培育行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小而美”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优势龙头企业,鼓励本地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做大做强,争取更多农业企业进入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培育提升农民合作社。抓好偃师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省级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国家、省、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作,促进合作社提档升级;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吸纳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进入家庭农场范围,扩大家庭农场数量。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到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家以上,其中省级48家、国家级2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达到30家;到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稳定在家左右,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达到40家;到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稳定在家以上,其中省级50家、国家级3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其中省级以上达到家,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达到45家。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工信局、林业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销社
6.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农业,实现农业清洁生产;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到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农药利用率达到4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到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2%,农药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左右;到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农药利用率达到4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废弃农膜基本实现应回收尽回收,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县区重点实施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市直各部门要加强政策统筹和衔接,及时沟通协商配合,增强政策系统性、协同性和指向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全面落实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制度要求,用好上级政策,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工作落实落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市级考核范围,每季度统计一次工作进度,年底进行一次综合考评。
责任单位: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各级财政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持续提高支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占比不低于60%。有序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合理安排一般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农业产业园区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稳步扩大政策性业务规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落实地方财政以奖代补,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支持农业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引导鼓励工商资本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基地,构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金融局、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
(三)完善用地政策。落实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
(四)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巩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推动确权成果在政策补贴、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领域的运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跟进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积极推动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国有农场、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农业水价等改革。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
(五)管控农业风险。提升农业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农业灾害风险预警机制,提升灾害治理、灾后恢复能力。着力抓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做好防控物资和人员准备。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非洲猪瘟防控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疫情测报和病虫害防治。加强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提高农业气象预警能力。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气象局
责编:陶纪燕
审核:李震
总监:万军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