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信息技术筑牢三江源生态屏障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31

4月下旬,冰雪覆盖的三江之源透着丝丝春意。

沿着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共玉高速)一路驱车向南,常能邂逅雪山、河川,草地上成群出没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格外悠闲自在。

这里是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是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因而有“中华水塔”之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晦一明都关乎国家生态屏障的安危。

近年来,青海三江源流域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如今,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以每年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比10年前提高了11%,生态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5%增至38.2%,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1.7万名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年增收2.16万元......

这一系列生态治理成绩,是基础电信网络通车、大数据科学决策、监测治理数据上云等信息化建设结出的硕果。信息技术赋予了“大美青海”最美的颜值和最大绿色生态价值。

“天地空”立体监测三江源生态

三江源地区占青海面积的54%,是青海乃至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距离记者所在的三江源生态信息监测中心有多公里,记者通过精度达2米的4K超高清监控摄像头看到,这里湖泊湿地轮廓清晰,远处的雪山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金色光芒,距离监测站点不远处,藏羚羊三五成群地奔跑、嬉闹。

而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可可西里、玛多县黄河源园区等三江源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草原退化沙化严重、黑土滩遍地、鼠害猖獗、湿地萎缩、湖泊干涸、雪山消失、野生动物难觅踪迹……

年,中央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启动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公园总建设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在地貌复杂的三江源地区实施人为的生态环境监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管理员从一个监测站到另一个监测点通常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可可西里这种地貌险峻复杂的地区,走两步路就是沼泽,尤其雨季来临后更难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告诉记者。

生态信息监测中心的建设,成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复苏行动至关重要的一笔。为全天候、全天时监测管理三江源地区全域个生态监测站点的植被覆盖、生物量、水域面积、积雪、草地、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状况,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江源地区部署了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一体的“天地空”通信监测系统。

年起,中国移动陆续实现了三江源地区86%区域的4G网络覆盖、45%区域的5G网络覆盖,以及青海湖的光网环覆盖,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打造了高原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了对青海省重点区域环境监管系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系统等几十个信息平台的数据汇聚。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副主任靳代樱介绍,目前监测中心的数据体量高达50T,大数据平台对数据处理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存储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中国移动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专属云平台,有效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量生态数据进行分析,为三江源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给出科学建议。

“即使在无人区或基站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通过高分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监测站的管理员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方圆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重点生态区是否有人为破坏,是否有灾害发生。”靳代樱告诉记者。

玉树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桑珠透露,玉树三江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平台的16个监测点位部署了AI算法,实现区域内藏羚羊、雪豹、藏护等珍稀物种的群行为分析和数量统计。

经过多年治理,一幅“眼前是青山绿水,耳边有潺潺流水,远处是冰川雪山”的美好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如今,三江源千湖美景再度归来,草地覆盖率以每年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比10年前提高11%,生态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5%增至38.2%,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年保护初期增长约38倍,藏羚羊由年的不足两万只恢复到今天的7万多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江源地区的牧民们也逐渐转变了身份,由以前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现在的草原保护者。孙立军告诉记者,目前该地区已有1.7万牧民加入生态管护队伍,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全家参与生态保护的新风正在兴起,生态环境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局面正在形成。

智慧水务系统护卫“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优质的水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养育着长江黄河流域的广大儿女。在其无数支流中,青海西宁市西南部海拔米的盘道水库,是西宁等青海东部城市重要的工农业及生活水源地。盘道水库水质中富含钾元素,滋养着当地的金属冶炼及化工等重要产业,将西宁甘河工业园区培育成我国重要的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和特色化工加工基地。

西宁甘河水务公司(以下简称“甘河水务”)负责整个甘河工业园区的给水处理工作,将盘道水库的原水经过加压、投药、沉淀、过滤、消毒,然后输送给下游的金属冶炼等工业企业。

4月22日下午4:50,西宁甘河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自动化控制负责人穆丽茜收到智慧水务系统中青石坡水厂的流量报警,初步判断可能出现了漏失情况后,随即在控制室一键启动漏失排查,不出1分钟时间了解并处理了远在30公里外青石坡水厂泵房的水闸漏失问题。

据了解,甘河水务在方圆3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的四个水厂部署了16个泵房,每个泵房的水务控制点都部署了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通过中国移动的NB-IoT物联网,将整个园区内的水务治理数据汇聚到移动云建设的智慧水务系统的大数据平台。

“水务的智慧化管理势在必行,关乎上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下游用水的安全有序,是青藏高原水源地生态治理的关键环节。”穆丽茜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园区供水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甘河智慧水务系统汇集了周边多个用户、13家工业企业的定制化用水需求(包括矿物质含量、水压状态等),制定了不同的原水加工和给水方案。

考虑到我国西部地区整体IT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中国移动云为甘河水务公司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智慧水务治理云平台。

“若工业企业自建智慧水务系统,每个企业每年至少要花费三四百万元,还要请专业人员运维。依托中国移动云提供的智慧水务治理云平台,公司一年只需要花费几万元的租赁费,无需额外聘请技术人员,就能为金属冶炼厂提供定制化水供给解决方案、企业降本又增效,还能为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尽一份力。”甘河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海鸿向记者表示。

中国移动青海公司云能力中心客户经理何晨告诉记者,智慧水务工程在我国南方地区应用已非常成熟,但在“中华水塔”青海成熟的智慧水务案例却不多。据了解,甘河水务公司的智慧水务系统从年投入使用,年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甘河智慧水务上云的进程。用穆丽茜的话来说:“原本需要人工去跑的工作,现在都是数据来跑,原来需要脑力决策的事务,现在都交给了大数据和AI。”

“如今,甘河水务的智慧水务平台已经成为青海水务治理的标杆,在青海当地工业企业中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未来还有望把降本增效的业务案例复制到其他领域去。”穆丽茜说。

编辑丨赵晨

美编丨马利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