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不久后除了玩微信

来源:遥感 时间:2023/1/6

极目新闻记者柯称

视频剪辑柯称

通讯员王密吴江龙金文杰

实习生王一婷刘清清

01:04

对话人物:李德仁,生于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成为该领域世界三强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近日,李德仁院士入选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德仁院士

对话背景:11月3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日,从北京领奖回汉的李德仁院士,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从获奖项目讲起,畅谈卫星导航、遥感等“大测绘”技术将如何助力国家建设,改变人们的生活。

李德仁院士和部分团队成员

用中国的数据做全球的地形图

极目新闻记者:恭喜您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次的获奖项目吗?

李德仁:我们这个成果十五年磨一剑,是为了服务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专项。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实现了卫星遥感的从无到有,第二步就是要让我国高分辨率遥感系统“好用”和“用好”。这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我们项目的立足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同时抓住天上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特别是无人机遥感、地面移动测量的遥感,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利用这些“天空地”遥感数据。

极目新闻记者:项目介绍里有一句,“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这个怎么理解?

李德仁:简单地说,就是用卫星数据做立体地形图,不需要地面用户工作。全球地图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基础设施。卫星离地面五六百公里,要实现高精度很难。以前,要靠地面的观测点来把偏差校正,但是不方便。一是速度慢,二是海上没有,三是外国(数据)你拿不到。

现在我们解决了,7天就能把中国(地形图)做一次。而且中国人用中国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可以做全世界的地形图,这个地形图的比例是1:。我们也把数据共享给了很多国家,这个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更是自主产权的。

15秒可以完成森林火灾预警

极目新闻记者:自动化处理技术有什么特点?

李德仁:我们做到了三个字:快、准、灵。也就是快速、准确、智能。当年汶川地震时,几十个小时掌握不了震中图像,对我们搞测绘的触动很大,所以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九寨沟地震的时候,4个小时就有了震中图像。到现在,用我们智能化的方法找一个目标,把这个目标送到用户手上,只需要1分钟。这就是“快准灵”。

比如,我们在两颗商业卫星上做了一项试验,装上人工智能的硬件和软件后,在湄公河一带两秒钟就找到两个着火点,再通过北斗的短消息把经纬度坐标传给森林消防部门,一共只用了15秒完成火灾预警。而以前用气象卫星确定着火点,几何精度只有20-40公里,我们的精度可以达到5米。

极目新闻记者:看来现在的测绘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紧密相连。天空和地面还有哪些应用?

李德仁:天空中现在主要是利用无人机。比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用无人机去飞一圈,救灾指挥部马上就能知道塌了多少房屋、毁了几条路、有没有堰塞湖,非常准确。地面上我们有移动测量车、测量机器人。上世纪50年代,我来武大学习航空测量,第一年飞,第二年到野外测量、做地面控制,第三年画图,三年才能做出一张图。现在把移动测量车开到需要的地方,一去一回就能把图片给大家用了。

我们还做了一个长江水资源自动调度系统,为“长江大保护”做贡献。长江上游要水利发电,中下游要灌溉、通航,大家都需要水,这个水谁来控制呢。我们在长江流域用了32种传感器,放了3万个点。通过天上的卫星、无人机拍摄,配合地上的传感器监测气象参数、水文条件等,再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来科学调水。这对于抗洪、航运,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曾为武汉缓解交通拥堵做贡献

极目新闻记者: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怎样直接受益?

李德仁:我们和公安部门联合做过一个国家项目,把来自手机的、公交刷卡的、车载北斗或GPS的等等出行大数据全都收集起来分析,让交通管理更加智能。这个系统年上线时,武汉市的交通拥堵排名是全国23名,到年这个排名降到了53名。我们还在努力把生产级的智能驾驶技术,尽快推出消费级产品。

极目新闻记者:的确是技术改变生活。

李德仁:我们的测绘遥感技术,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便利,还可以服务于全人类。中国承诺为全世界提供地理信息智能服务,为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做贡献。这些目标包括健康、灾害、能源供应、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生物多样性等等。

比如武汉大学研制的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卫星项目,就做过这么一个成果。我们研究发现,晚上灯光的强度与GDP相关系数达到90%,也可以判断战争情况。在叙利亚内战期间,外人都进不去,我们搜集了5年的夜光遥感数据发现,5年时间里,大马士革的灯光消失了82%,整个国家的灯光消失了80%左右,可见战争影响之大。我们和联合国合作,免费提供这方面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用夜光遥感卫星找到战场的位置,也可以获取需要帮助的难民营的位置和规模。

将来普通人也可以“玩卫星”

极目新闻记者:您曾经说过,“新基建”时代已经到来,大测绘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未来我国怎样能更好地利用遥感资源?

李德仁:首先还是要把卫星遥感数据质量进一步做好,如果质量比外国的差,用户就去买外国的,这个是很现实的。我国的卫星遥感事业起步较晚,这些年主要是依靠软件的发展、创新,来弥补硬件的不足。现在,我们也在大力研究硬件,将来也要把硬件做到世界一流。

另一个方面,要继续探索体制创新。我国的航天事业主要是国家在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自给率,已经从15%提高到85%以上。接下来还要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支持引入民营资本,加强竞争和创造力。因为商业化的遥感,要赚钱,不能赔钱,可能会产生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现在国家已经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已经有数十颗商业小卫星上天,武汉下一步也要推动商业化遥感。我们要继续提高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国家投资和市场投资相结合,可以让中国的遥感做得更好。

极目新闻记者:具体到您的工作呢?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李德仁:测绘人要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贡献。我们下一步要努力实现进一步的智能化,推动天上的导航、遥感、通信卫星“一体化”组网,把人工智能送上天,让天上有一个对地观测的“大脑”,天网和地网耦合。每一个用户发送请求后,卫星把所需信息加工好,一分钟内发送给手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将来老百姓可以更好地利用5G/6G,从玩游戏、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