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屡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近期,华师又有多项研究被国际期刊报道,彰显了学校强劲的科研实力。
华中师范大学胡琼老师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发表论文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系胡琼老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以及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成果“Integratingcoarse-resolutionimagesandagriculturalstatisticstogeneratesub-pixelcroptypemapsandreconciledareaestimates”发表在国际顶级遥感学术期刊《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影响因子9.09)。该研究提出了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协同的农作物空间分布制图的新方法。
该研究以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以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对方法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验证。该研究所用方法充分挖掘了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协同利用的优势,一方面提升了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作物空间分布制图的精度,可为我国大区域“作物一张图”研制提供新支撑;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遥感数据源和非遥感数据源融合的技术方法,可为多源数据的协同融合提供新参考。
邱保胜课题组在食用蓝藻葛仙米基因组特性及生境适应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邱保胜教授课题组在葛仙米基因组特性及生境适应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Chenetal.,doi:10./-.)。
蓝藻葛仙米具有多年的药食两用历史,湖北珍稀特产,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周围水稻田中,需要应对高度动态变化的稻田生境。邱保胜课题组对野生葛仙米分离纯化,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葛仙米全基因组完成图(NostocsphaeroidesCCNUC1;NCBIGenomeBioProject:PRJNA)。该研究揭示了丝状固氮蓝藻葛仙米对高度动态变化稻田生境的遗传适应机制,为理解蓝藻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机制提供新视角,对稻田高效固氮蓝藻代谢工程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邱保胜教授为通讯作者。
吴安心教授研究团队和徐程博士在实现喹啉类化合物的开环反应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吴安心教授研究团队和湖北师范大学徐程博士在实现喹啉类化合物的开环反应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OrganicLetters(DOI:10./acs.orglett.1c)。
喹啉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同时也是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分子模块。目前,喹啉相关的反应主要集中于芳环上的选择性C–H官能团化,用于其结构修饰并增加取代基的多样性。然而,由于喹啉本身具有较高的C–N键解离能和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实现喹啉类化合物的开环反应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及研究价值的课题,该类型的反应例证鲜有报道。
杨林涛课题组的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林涛课题组在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IndividualdifferentiatedMultidimensionalHawkesModel:UncoveringUrbanSpatialInteractionUsingMobile-PhoneData”于年5月5日在交通领域国际Top期刊《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在线发表。
本文提出一种考虑个体差异的多维霍克斯模型,描述城市区域之间动态的、有向的交互关系。仿真数据上得到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优越性能。分别使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和磐安县23天的用户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结果发现:从区域自身吸引作用的角度看,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义乌市稠城街道和磐安县安文镇的自身吸引作用均较强,反映出发达乡镇/街道的用户黏性较强。从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看,义乌市商业中心福田街道对其他街道的吸引作用远强于其他街道对福田街道的吸引作用,说明经济发达区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根据交互作用情况可以定位区域的特性,发现旅游名镇赤岸向内吸引和向外辐射的作用均较强。该模型为衡量城市空间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以规划出更有效的城市配置。
该文由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林涛副教授(第一作者)。
化学学院高婷娟研究小组ACSCent.Sci.:偶氮增强拉曼散射
近期,华中师范大学高婷娟教授研究小组,在ACSCentralScience上报道了一种分子内拉曼增强新方法——偶氮增强拉曼散射(Azo-enhancedRamanScattering,AERS)。ACSCentralScience将该项工作选为FirstReactions,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发表评论,评论称作者“揭示了一种独特的针对分子振动的偶氮增强拉曼效应”。
该工作采用细胞高灵敏拉曼多色成像的实例,演示了AERS的应用场景。以细胞线粒体靶向探针为例,作者筛选了大量AERS分子,得到了线粒体的六色AERS探针。它们具有良好的水酯两亲性、细胞穿透性、光稳定性与较低的细胞毒性。探针靶向线粒体后,作者使用常规拉曼共聚焦显微镜,mapping后得到清晰的细胞AERS成像,成像质量与荧光成像相当。这是截至目前为止最高质量的基于小分子拉曼探针的自发拉曼散射细胞成像。此外,AERS多色标记的混合细胞解码实验,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作者结合拉曼光谱的指纹信息读取,可以准确识别混合细胞中每个细胞对应的特征ID。由于AERS多色成像与多色编码可用于多个对象的同时观测,这项技术将为深入研究复杂体系各介质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颖、有效的研究工具。
张礼知、艾智慧团队Angew.Chem.Int.Ed.:Kirkendall效应促进磷酸化纳米零价铁高效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张礼知教授课题组题为“KirkendallEffectBoostsPhosphorylatednZVIforEfficientHeavyMetalWastewaterTreatment”的论文被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接收发表。该文通过简单的磷酸化方法“打破”传统纳米零价铁(nZVI)致密的氧化层,合成具有径向裂纹的纳米零价铁(CnZVI)。研究还将其它几种典型重金属离子(Cu(II)、Hg(II)、Cr(VI))和实际的重金属电镀废水作为概念验证,展示了CnZVI在实际重金属污染水中的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李美琪,女,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国际权威期刊对华中师范大学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