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

来源:遥感 时间:2022/11/12

去年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深入推进优空间、护资源、促发展,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落实“林长制”为契机,加强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资源和自然湿地保护,全力精准保障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民生项目资源供给,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科学编制实施《江苏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经过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统筹把握宏观形势、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科学谋划重点任务,省自然资源厅编制完成并推进实施《江苏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组织召开《规划》大纲专家咨询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建议,不断提升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四是系统谋划、统筹布局,提出“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四优目标和六大战略体系,擘画我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蓝图。

更加严格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今年5月6日,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实行“两个严格”的管控措施,落实“两个平衡”,严格管控耕地转为非耕地。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核定到入库的全过程监管。只要占用耕地,就必须要足额优质补充到位,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县级政府统筹编制和实施耕地“进出平衡”方案,明确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时序和年度安排,科学审慎、稳妥有序实施耕地“进出平衡”。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全省“三区三线”划定工作

5月13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工作部署会召开,拉开了我省“三区三线”划定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的序幕。一是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省委书记吴政隆作出批示,省长许昆林专题讲话部署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关于成立省“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专班的通知》,成立由9个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组成的省“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专班,省级专班办公室设在省自然资源厅。二是赴全省各市现场调研指导。省级专班办公室印发《江苏省“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方案》,分组、分片区赴常州、南通、淮安、南京召开指导调研座谈会。三是加强省级技术指导。根据自然资源部技术规则,结合江苏各地实际情况,形成《江苏省“三区三线”划定首轮补充技术问答》。规范省级成果标准,确保成果“数、线、图”一致。四是加强部门协同推进专项统筹。与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等部门开展多轮专题会商,就能源基础设施、饮用水源保护区数据、交通基础设施、河湖范围线、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土壤污染详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沟通。相关部门人员现场集中办公,不断深化专项规划与市县“三区三线”方案的对接。五是规范初步成果审核。省级工作专班技术小组严格落实国家规则,以设区市为单元,对“三区三线”初步成果进行联合会审,6月15日形成全省“一上”汇总成果。

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为总结推广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做法,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和经验借鉴作用,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意见》等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年底,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了工业用地节地模式(技术)先进典型案例评选工作。经推荐遴选以及专家评议,从各地报送的35个案例中,评选出“张家港市锦阳工业园‘两集聚两提升’节地模式”等10个节地效果好、示范性强、体现特色的节约集约先进典型案例。年1月,由省自然资源厅遴选申报的3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目录共收纳包括工业厂房节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新能源环保产业节地技术、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模式、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等6种类型共23个典型案例。宿迁泗洪“光伏+”节地技术、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集成开发建设模式、苏州昆山祁浜村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节地模式入选,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重保服”APP助推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全部保障

今年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全力落实省政府关于力保重大项目“一季度形成实物量、上半年开工率75%、9月份力争全开工”部署安排,积极主动服务、全力以赴保障,多措并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研发“重保服”(省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公众服务)APP,将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全部纳入信息化监管,实现了对重大项目更全面更智慧管理。一是数据“掌”控、信息“智”汇。APP集成全省重大项目信息,构建移动掌上数据库对项目用地用海保障信息进行多维度统计和分析,实现数据可视化、智能化汇集。省厅建立了厅领导分片区包挂重大项目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搭建“源通”直通车,与APP数据挂钩关联,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二是“指尖”决策、精准保障。APP对项目保障信息进行数字化赋能,指尖操控、即时服务、在线决策,宏观层面分门别类、分区分阶段管理,微观层面落实空间、反映实景。厅分管领导带队赴苏北、苏中、苏南地区调研、座谈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依托APP功能摸排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实现要素精准保障,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全程“管家”、上下联动。APP密切跟踪全省重大项目进展,按照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全流程对项目进程实时更新和全程监管,自下而上收集项目信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再自上而下出谋划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省厅根据APP筛查出三季度无法开工的省重大项目,分析研判、压实责任,及时解决了相关问题,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我省首次入选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近日,我省申报的“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国家“山水”工程),实现了国家“山水”工程零的突破,获得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据统计,去年以来,我省累计成功申报海洋、“山水”、矿山等4个生态保护修复国家级工程,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近30亿元。

江苏通江达海、河湖汇聚,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指示要求,充分考虑系统性、整体性、流域性和科学性要求,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大运河沿线河湖汇集区域”为申报范围,涉及扬州、淮安、宿迁、徐州4市19个县(市、区),面积1.95万平方公里。工程聚焦区域内矿山开采损毁生态系统结构、农田面源污染影响河湖水质、圈圩养殖造成湖泊湿地萎缩水系不畅等突出生态问题;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保障水质安全为核心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共布局了湿地保护修复、水生态修复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智慧监管共5类25个成熟子项目,其中11个已经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60.48亿元,实施周期-年,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具体实施湿地自然恢复12.8万亩、废弃矿山自然恢复1.4万亩;实施退圩还湖8.8万亩,湿地修复6万亩,河道整治0.14万公里,清退严重影响水系连通性的圩区;修复治理废弃矿山、采煤塌陷地共1.4万亩;重点整治洪泽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周边的氮、磷易流失地块3.2万亩,有效消减面源污染入湖入河。

工程还聚力创新探索,依托江苏首创国土空间生态整治试点实践,支持徐州在运河流域开展生态化整治,在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的同时、腾挪建设用地空间;以洪泽湖湿地为样本,探索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路径;同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创新试验区建设,力争打造一批“两山”理论实践典型。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筑牢江苏湖网地区生态安全基底,切实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培育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助力苏北革命老区振兴,努力打造小桥流水有人家、湖光山色鱼米香的“水韵江苏”,为助推美丽江苏建设、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不动产登记助企纾困显成效

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锐意改革创新,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取得新成效。一是制定了工业企业分幢(层)登记指导意见,被纳入省政府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苏政40条”,今年已为余家工业企业办理分幢(层)登记业务件,按幢(层)登记后办理抵押登记件、抵押金额48.17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二是常态化开展“交地即发证”,在土地交付当天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同时联动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撬动改革合力,压减企业办事时间成本,累计完成交房即发证22万套,完成交地即发证宗、25.5万亩。三是与省级银行、省联合征信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动企业抵押融资便利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用“线上登记”服务企业抵押登记不见面办理。四是各地专题化解涉企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今年已解决个企业的办证难题,颁发证书1.4万本。五是优化海域使用权登记,将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交由不动产所在地登记机构办理,方便用海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六是优化涉企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通过企业专窗、容缺受理、上门服务、“同市同标”等制度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破产管理人查询、处置破产企业不动产。七是保障重点企业发展需求。为沪苏浙高速江苏段颁发18本不动产权证书,支持交通控股顺利申报不动产(REITs)基金项目。采用省级统一推进的模式,高效完成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重组宗地块登记发证。

科技支撑助力执法监督取得新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关于耕地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科技引领,先后研发应用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实时智能监管系统、“云里听”矿山防盗采系统,全省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呈大幅下降趋势。实时智能监管系统融合巡查、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监控、慧眼守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违法线索做到智能化巡查、实时化预警、规范化处置、精准化监管,实现对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制止、报告、查处、整改、移送全过程的实时监管。“云里听”矿山防盗采系统,利用“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方法对环境微振动及声音信息进行监测监管,实现对易发盗采区域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管控。近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自然资源执法相关试点工作的通知》,将盐城市、泰州市以及盐城市盐都区等23个县(市、区)列为年实时智能监管试点地区;将南京市江宁区等7个县(市、区)列为年“云里听”矿山防盗采试点地区,不断加强源头防控措施,推动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取得新成效。

深化矿地融合探索实践

硒(Se)元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省天然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宜溧南部山区、太湖农业区、里下河湖泊相沉积区等局部地区,其中宜溧地区富硒面积最大、资源禀赋最好、开发潜力最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及富硒产品的迫切需求,省自然资源厅选择宜兴市太华镇开展矿地融合创新实践,实施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试点示范。通过矿地融合工作,摸清了富硒土地资源家底,完成了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开发了系列富硒农产品,设计了地方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富硒文化产业展示中心,目前正在积极打造“中国富硒有江苏,江苏富硒看太华”的地理名片。

全省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年8月10日,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两带一圈”一体联动全省域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即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高水平建设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高起点拓展腹地海洋经济培育圈,到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根据《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规定,指导沿海沿江地区科学编制地区“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全省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为全国首创。沿海三市以及无锡、常州、泰州、镇江、泰兴等沿江城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印发实施。

拓展地图服务新模式

围绕全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各类地图公共服务,先后开展13个设区市基础要素版标准样图更新,编制长三角地图集、江苏全面小康地图集、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地图、南京都市圈地图等一系列地图产品,连续21年为省“两会”提供专题地图服务,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致好评。为庆祝建党周年,编制《百年征程奋进江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地图集》,邀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启动发布并向学校、机关代表赠送地图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持续开展辅助决策地图“省市联动、按月更新、快速出图”建设,有序更新维护地图服务在线移动终端,高质量保障领导机关用图。有序推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深入推进“天地图·江苏”建设与应用,连续9年获国家测评“五星级”。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建立“苏康码”赋码和转码机制,为疫情防控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

实景三维江苏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数字化基底

根据自然资源部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统一部署,聚焦我省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实景三维江苏建设,首创编制3项国家和省级地方标准;一体化构建覆盖全省域的多层级多尺度三维地理场景;先后开展镇江、太仓、射阳等16个市县(区)示范区平方千米城市级地理场景建设和重点区域单体化建模工作,形成三维数据动态更新技术体系;构建省市一体的实景三维江苏平台,形成全省实景三维基础应用服务体系,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提供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实景三维江苏深入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所有者权益管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各业务条线,主动服务10余项重点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立体化数据支撑;围绕赋能高质量发展,深耕行业应用,相关成果在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社会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我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全省共设立各级林长名,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全面建成。完成造林绿化23.9万亩,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3.8万亩,义务植树栽植树木万株,建成绿美村庄个。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和湿地资源总量管控,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修复湿地3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1.9%。开展全省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第三次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林业产业提档升级,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千亿级产业工程加快实施,全省林业总产值超0亿元。未发生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8%以内。(王旭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