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文明也是多彩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良渚古城遗址的影响力,增强东西方对于世界遗址的学术合作与探讨,加深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理解。
7月8日下午,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与英国剑桥大学遗产研究中心、英国威尔特郡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专题研讨会。中英双方采取线上交流的形式,分别介绍欧洲和中国良渚在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并进行对谈与讨论。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剑桥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考古学系遗产和历史政治学副教授达西亚·别霍·罗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考古学系研究助理主任莉莉安娜?雅尼克教授,塞恩斯伯里研究所考古学和遗产中心主任西蒙?卡纳教授,英国威尔特郡博物馆馆长大卫?道森参加。
闻名世界的史前考古遗址良渚古城遗址和巨石阵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也都是闻名世界的史前考古遗址,两者在年代上有部分重合,但在生态、生业、聚落形态、遗产内涵、遗存材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良渚古城遗址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在距今年这个时期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标志着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是中华年文明史当之无愧的伟大见证。
巨石阵位于英国伦敦,是世界上建筑风格最复杂的史前石圈,相互关联的遗迹及其相关景观,一起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礼仪和丧葬做法,是史前技术、建筑和天文学的证据,展现了创造土石建筑的杰出工程技能。
大卫?道森馆长在介绍《威尔特郡博物馆:巨石阵时代的黄金》中指出,巨石阵不是在一个阶段,一个时代所建成的,实际上巨石阵的使用时间超过了年,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其在建造完古迹的主体部分以后,在巨石阵三公里的范围内,还建造了多个墓地。
让良渚成为世界的良渚王姝以《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与管理》为主题,系统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健全的管理机构、完善的法规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撑、全面的保护实践、系统的价值阐释、广泛的价值传播、显著的共建共享,并通过引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表明良渚古城遗址既有公园般的美丽,又有考古大遗址独特的厚重、辽阔、深邃等文化特质。
大遗址的特殊性,决定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的过程是随着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遗产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提升、日渐完善的过程。
王宁远在讲解《良渚遗址的考古与研究》中指出,自年至今,良渚考古历经遗址点考古、遗址群考古、都邑考古、古国考古四个阶段。“随着观察视角的扩大,我们将良渚遗址群的平方公里视为一个都邑整体,将整个杭州地区附近的C形盆地0平方公里范围,视为一个遗址,大致相当于‘国’的概念。据此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良渚大遗址考古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
王宁远指出,多学科研究在良渚的研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已建立中国国内学科最为完整的科技考古和多学科团队,包括动物、植物、环境、遥感、GIS、地质、水利与工程、农业、漆木器、陶瓷、资源调查、数字考古、有机质保护等方向;同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当下,对于发掘者而言,保证保护区外的遗址和环境不被破坏,为日后研究留下完整样本是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对此,王姝在演讲最后表示,要始终坚持把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数字化改革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形成全面有效的文物安全保护体系;围绕深化和丰富对良渚宝贵价值的挖掘和认知,常态化推动学术交流研究;同时以彰显良渚文化内涵价值为目标,把握核心要求、丰富传播形式、加强效益转化,提升良渚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同步探索遗产资源与周边联动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良渚文化赋能区域发展;高标准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考古研究、遗产展示、文化传播、文旅融合等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王宁远亦及时提出对未来的希冀,“在研究模式和管理上,期望借鉴加泰土丘等遗址的模式,开展全面的开放式的国际性多学科合作研究,让良渚成为世界的良渚。”
考古也需“牵手”公众谈起世界遗产,便不得不提起考古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段职业生涯都是其体验人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因为对于每一个文物、每一处遗址古迹来说,都曾有生命之光流转其间。
但是,做好考古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需要普通公众。
孙海波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讲解《大遗址展示策略与方法的探索实践——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条分缕析地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展示的挑战与困难、展示的策略与方法。在策略与方法中尤其提到“实验考古”,参与的对象大多来源于普通公众。
“目前,我们策划了多期陶塑良渚活动,比如快轮制陶、烧窑。为进一步提升大家考古的积极性,还打造“用手铲探知五千年”活动,设置公众考古区。即以开展公众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为主要内容,通过社会招募的方式,让公众亲身体验考古发掘是怎么进行的、考古学家又是如何揭开良渚古城神秘面纱的。”
这点与莉莉安娜?雅尼克教授观点不谋而合,她在以《遗产与福祉》为主题的演讲中指出,国家是通过博物馆等公众机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普通公众可以听取文化资源管理、遗产管理和考古等专业人员的介绍、教育,但这是被动的,我们需要让公众主动参与到遗产价值的创造与传播。公众要传播这些知识,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其中。
以挖掘泰晤士河历史遗址为例,莉莉安娜?雅尼克介绍,前后吸引了超过名参观者参与了该考古学的各种活动,他们也帮助整理了一些记录,同时改进了箱材料,参与了知识的创造,这对公众来说,也是一种福祉。
达西亚·别霍·罗斯教授做总点评,演讲结束之后,活动特别设置了讨论环节,针对线上、线下观众中提出的问题,演讲者现场给予解答。
来源: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