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航天超级听牧星人说,

来源:遥感 时间:2022/6/24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监视计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已经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展开成功,卫星工况正常,华山报告完毕!”年12月30日,伴随着“华山”总调度周胄清晰洪亮的语音播报,发射场区指挥长正式宣布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年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发射次数也最终定格在55次。这一纪录也突破了年39次发射的历史极值,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年度发射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发射的航天器功能愈发先进、类型愈发多样,与任务密度成正比的,则是越来越高的技术难度和越来越繁杂的任务流程。这对于承担我国所有航天器进出空间测控任务,以及大多数在轨卫星长期管理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而言,自然就面临了更大的挑战,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全年创纪录实施55箭星发射测控任务、长期管理在轨卫星数量首次突破颗、全程深度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作为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一次次圆满成功、飞行正常,完美助力中国航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飞控大厅快不够用了”

01

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拥有多个飞行控制大厅,从航天器发射入轨到轨道控制,再到进入工作轨道、投入业务应用,科技人员对卫星的测控工作均在这些大厅中开展。该中心领导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当年建这些大厅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对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发射场同时实施发射任务的状况。虽然这种“盛况”至今未曾出现,但实际情况比当年的预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该中心某技术室主任何雨帆的办公电脑中,全年55箭星发射测控任务的方案、报告等文档,都被详细存储在密密麻麻的文件夹中。何雨帆的团队主要负责制定航天器轨道控制策略,以及实时轨道计算,在他的印象里,一发一发按部就班的准备、执行发射测控任务已经是多年前的记忆了。近些年,大家的工作常态是同时准备4、5次,甚至是7、8次任务。

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万众瞩目之中发射升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出现了这样的“奇观”:飞船与核心舱刚刚完成对接,同一拨科技人员就立马转场到另外一个大厅实施某卫星的轨道控制任务;而在神舟十三号任务大厅的隔壁,另外一拨科技人员正在进行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的在轨测试;在其余的大厅里,科技人员还在准备实践二十一号任务的全区合练。

稍早前的11月5日,世界上首颗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卫星——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发射成功后,由于其余几个大厅全部在执行任务,整个大厅竟然要立刻“清场”,为计划于第二天实施的遥感三十五号卫星发射测控任务“腾地方”。

“我们目前已经习惯了多任务并行开展,不同项目组‘抢’大厅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正高级工程师杨永安半开玩笑地说道。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该中心所属的各测控站。年8月24日19时15分,我国成功发射融合试验卫星01/02星。来不及庆祝,该中心所属的渭南测控站某型测控天线立马就要调转方向,所有岗位立即组织“换班”,技术人员重新装订设备参数、调整任务状态。4个多小时后,他们操控这套设备又圆满完成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七号的发射测控任务。单个测站的同一套设备,在短时间内连续参加两次发射测控任务,该站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54年的历史中尚属首次。然而,无论多么忙乱与紧张,在中国航天“牧星人”的精心组织下,依旧可以做到井然有序、从容不迫。在某颗卫星应急处置任务的关键阶段,他们先后制定20多次飞控计划,精准发令数十万条,没有一条指令发送错误,没有一组数据计算失误,用百分之百的严慎细实确保了测控百分之百的成功。

“保持创新是唯一出路”

02

能否实现多任务并行实施,取决于能否尽可能压缩任务准备时间。

在“天和”核心舱发射前夕,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历时多年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中心计算机系统正式投入运用,这一自研系统使任务软件能够实现深度优化,将任务准备时间从两个月缩短至仅仅半个月,为多任务并行实施创造了条件。

这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深耕航天测控前沿技术取得“硕果“之一,近年来,该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屡次攻克技术难关,并在各个领域实现突破。

年7月31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开通整整一周年。在这一年时间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排除百余次故障,确保导航服务平稳可靠,而这就得益于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星间链路管理系统。

据了解,该中心科技人员通过该系统可对北斗三号星座星间链路各个节点的运行态势进行实时监视、故障诊断,对所有故障隐患实现“早发现,早治疗”。此外,为了提高北斗三号星座的测控精度,他们通过攻克航天器轨道确定、轨道控制、轨道维持等关键核心技术,使北斗三号卫星的控制周期成功由一年提高到了三年,大大提高了单星工作的连续性,确保了北斗全球星座的稳定可靠。

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该中心通过数十轮验证,深度优化技术方案,升级落点计算软件,最终在着陆场区首次调整为东风着陆场的前提下,将飞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提升至百米以内,创造了有风环境下落点预报新纪录。

在某次异常处置任务中,参试人员在紧要关头主动破解难题、攻克难关,有的只利用十余个小时就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出一款全新的任务软件;有的甚至只是在讨论中灵光一现,便开始当场改软件、验数据,竟得到了出其不意的奇效。而仅在这一次应急处置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不断总结新思路、新举措,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成功挽回极为重要的太空资产的同时,也为更好完成后续各项任务趟出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只有不断创新测控技术和手段,我们才能不断获取破解难题、攻克难关的法宝利器。”该中心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不久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期管理的在轨卫星数量首次突破颗。未来,该中心还将在卫星精准延寿、创新多类融合管控技术、全网建链、全域监控等方面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为将来更加庞大更加先进的巨星星座智能管理打下基础。

“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03

年12月22日下午,西安市发布公告,自12月23日零时起,全市社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

西安就此按下“暂停键”。

这波武汉之后影响较大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更是让正在紧张准备年最后4发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牧星人”团队始料未及。

然而,卫星永远不会被“隔离”,任务也不可能有“暂停键”。

为确保疫情期间各项工作都能有序推进、测控任务顺利实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只能提前完成院区封闭,禁止人员出入,彻底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同时,通过精简任务班组的方式,只留少部分人参与执行测控任务,最大限度缩减参试人员规模,减少人员聚集,降低感染风险。

于是,为数不多的科技人员力量汇聚在这一片“孤岛”中,不仅要确保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打得漂亮,还要守卫着浩瀚星空中宝贵的太空资产。

12月23日18时12分,试验十二号01、02星在文昌发射成功;

12月26日11时11分,资源一号02E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12月29日19时13分,天绘四号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

12月30日0时43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在西昌成功发射……

在年最后的一周,中国航天四大发射场发射任务依次收官,而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牧星人“团队却依旧要保持紧张地运转。当中的一些拥有”最强大脑”的技术专家不光要参与主导这些发射测控任务,还要在一些先期开展的在轨试验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数个飞控大厅之间来回奔波。在西安启动封城期间,该中心还紧急协调多方物资,解决了多个试验队的食宿保障问题,确保卫星研制方正常开展工作。而对于卫星而言,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维持正常在轨运行才是关键。在轨卫星长期管理团队周密制定卫星接管方案,确保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后第一时间转入长期管理模式,进入“中国星座大家庭”。走进在轨航天器监控大厅,精简后的值班力量严密监视中国余颗在轨卫星的实时状态,积极响应各方测控需求,确保北斗、高分、风云在内的各型卫星高效运转,保障疫情防控、公共运行、群众必需。该中心领导表示,疫情期间还能确保既定发射任务都能取得圆满成功,并创造许多太空奇迹,这除了需要精湛的技术能力之外,还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敢于突破的勇气,而这种精神力量并非形成于自一朝一夕,而是来自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过去从艰难困苦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信心,也在不断加深每一代航天测控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颗卫星。”该中心领导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拉开了建设发展的帷幕。年,时任该中心宣传处处长的张月潭在采访中,被一大批兼具高超学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创业先驱所感动,“他们是惊天动地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又甘愿于躲在背后默默无闻”。怀揣着这种信念,张月潭突发灵感,在办公室上一气呵成写出那首脍炙人口的《祖国不会忘记》的歌词。

如今,通过在54年织网牧星、极目巡天伟大征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强化精神支撑,该中心科技人员“敢筑天路闯险关,不保成功誓不还”的战斗热情和必胜豪情犹如烈火般熊熊燃烧。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傍晚,当空旷的大院里再次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许多人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作者

吕炳宏、樊巍编辑

孙鹏添校对

刘凯嘉邮箱

ourspace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