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青海发现重要锂、铍成矿带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获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地质科研人员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地区,发现印支期稀有金属锂、铍、钨等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伟晶岩带。这是在青海巴颜喀拉地区首次发现此类型的矿床。
此次发现的锂、铍、钨等矿床位于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铍矿带的中部。该锂、铍矿带构造上属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喀喇昆仑地块,是一条锂、铍等稀有元素超常富集带。此前,该带西段新疆喀喇昆仑和东段川西地区,均已发现规模巨大的伟晶岩型锂、铍矿床,但连接东西两个重要矿集区的青海还未发现有此类型的矿床。
年至年,针对青海省巴颜喀拉地区扎日尕那-草陇印支期侵入岩带,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王秉璋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强团队在巴颜喀拉地区由东向西进行实地考察。王强与王秉璋均表示,青海省巴颜喀拉地区扎日尕那-草陇印支期锂、铍、钨等矿化花岗岩-伟晶岩带的发现,显示青藏高原北部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喀喇昆仑地块中部有较好的锂、铍、钨等成矿潜力,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北部伟晶岩型锂、铍矿的找矿空间,有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来源:新华网)
“沃田科技行动”启动耕地科学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资源‘三少’特征凸显,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挖潜耕地资源少。”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沃田科技行动”启动会上表示,加快耕地科技创新,加强实现耕地科学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农业农村部“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由高到低被依次划分为十个质量等级,其中,一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优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优质耕地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启动了“沃田科技行动”。
“沃田科技行动”主要包括三项任务,一是聚焦耕地突出问题,分区分类消减障碍,提升地力。聚焦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等“七块地”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链条科技创新,突破土壤组学、生物固氮等十大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耕地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二是强化科技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定时定位发现问题摸清规律。优化完善耕地质量联网观测等,构建全国高效协同的耕地观测监测体系,查清不同生态类型耕地质量及其要素的演变过程与规律。三是建设耕地科学重大平台,聚才聚力打造创新高地。建设国家耕地科学中心、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着力打造耕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耕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同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耕地科学中心揭牌,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耕地科学中心将构建以国家使命为牵引、以卓越创新团队和科学中心为实施主体、以绩效为导向的重大任务联合攻关机制,建立“战略布局、任务牵引、团队作战、协同共享、多元投入、以评促研”的新工作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资源一号02E卫星数据
记者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下属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27日成功接收资源一号02E卫星(5米光学卫星02星)数据。这是资源一号02E卫星在发射后首次下行观测数据,接收到的数据均处理正常。
27日10时37分和12时18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资源一号02E卫星下行数据。接收任务时长分别为9分01秒和5分05秒,完成总计GB数据的实时接收、记录、传输。
12月26日11时1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郑斌摄)
资源一号02E卫星于年12月2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将与年9月发射升空的资源一号02D卫星组网运行,主要服务于减灾、环保、住建、交通等行业领域。
据悉,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年新增对5颗我国陆地观测和科学卫星数据的接收任务,新增卫星数据接收任务首轨数据接收成功率达到%。
(来源:新华网)
我国科学家模仿千年宣纸发明透明可折叠薄膜
被誉为“纸寿千年”的宣纸,为何绵软坚韧、百折不损?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特任副研究员管庆方等通过对传统宣纸的详细结构表征,探究其高强度、高韧性的微观机理,受宣纸制造工艺和结构启发,发明一种具有多尺度结构的高性能透明可折叠薄膜。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ACS材料快讯》。
宣纸以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等为原料,经过上百道工序制作而成。团队通过对宣纸的结构研究,发现宣纸内部具有大量的纳米纤维和微米纤维相互交织,形成了微米纳米多尺度的三维网络,这种仿生结构赋予了宣纸高强度、高柔韧性的力学优势。
受宣纸启发,研究人员将微米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维组装成多尺度结构,制备出可持续化生产的高性能透明可折叠薄膜。基于该薄膜制作的近场通讯电路电子器件,兼具高透明度、高雾度和优异的柔韧性,在弯曲时仍可准确地记录和读取信息。
此外,这种薄膜同时实现了高强度和高柔韧性,在完全折叠后没有破坏性折痕,卷起后也可恢复原状。该薄膜还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力学与光学特性,使其成为精密光学器件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理想薄膜材料。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2月26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以地铁为主导的地下轨道交通、以综合管廊为主导的地下市政等快速崛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规模发展态势,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该蓝皮书汇集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基础数据与核心指标,以年地下空间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全景式展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从顶层设计到行业与产业发展等各领域最新成就,通过关键数据与要素评价,揭示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在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内在关联轨迹,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资源复合利用提供地下空间方面的专业意见。
蓝皮书显示,以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来衡量,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延续“三带三心多片”的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三带”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连绵带,分别为东部沿海带、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线连绵带。“三心”分别为北部发展中心、东部发展中心与东南发展中心。“多片”是分别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
在法治建设方面,截至年底,中国颁布有关城市地下空间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共部。从历年城市地下空间相关法规政策统计中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颁布实施的最多,占历年总数量73.4%。“十三五”期间,中国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已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类型为地下交通、地下商业服务、地下市政、地下公管公服、地下仓储、特殊功能等。在地下空间科研与交流方面,“智能”“安全”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地下空间的科研热点。
(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学者提出拍赫兹通信新框架助力未来6G发展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正元教授领衔的联合团队,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数字通信与网络(英文)》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拍赫兹通信:用于无线通信的光谱融合”的研究论文,为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进入商业化部署阶段,各国纷纷瞄准未来6G移动通信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力图抢占技术“快车道”。为实现全频谱和空间全覆盖的终极目标,在梳理所有可用的无线通信频段,排除具有强辐射且对人体有害的X光波段以及太赫兹频段后,拍赫兹频段成为仅剩的可用通信频谱资源。
拍赫兹通信拥有超大带宽和超高空间分辨能力,能兼容匹配多种形态的新型移动终端和空天地海的全空间应用场景,比如室内超大带宽互联、高精度定位、大规模工业机器通信、车联网、水下物联网、空间互联网等,满足人机物的互通互联。
近年来,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学术界和产业界曾尝试以多种光波作为信息载体的无线光通信技术,但这些技术仅使用拍赫兹频段内的碎片化频谱,严重制约了通信网络全局资源的优化,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多种应用环境和不同类型终端,甚至无法满足用户特殊的信息安全和抗干扰要求。
上述研究首次提出了拍赫兹通信新体系框架,突破了传统肉眼视觉的光谱分段方法,有机融合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多段频谱,实现拍赫兹全频段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频谱感知智能选择波长与空间通道,该研究揭示了全频段信号传输特性和环境噪声影响,展现了拍赫兹通信在室内、室外和水下等全空间场景下的通信距离和数据速率性能极限,比如室内速率高达几十太比特每秒(Tbps)、水下距离远至米,并挖掘了拍赫兹载波潜在的偏振和角动量维度特征以用于信号调制与复用,能实现通信链路和网络的灵活智能配置,服务于全息通信等新型高速业务与应用。
(来源:科技日报)
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成功运用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
12月28日,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排风竖井施工现场。
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的成功运用,标志着我国隧道掘进机企业成功攻克竖井掘进机世界级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在竖井掘进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引水系统的调压井、闸门井、出线井、通风井及交通井等竖井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环境差、人员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特点,是地下工程建设的难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效、安全、新型竖井建造技术的渴求日益增强。然而,竖井机械化、智能化施工的高端装备——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及其施工工艺在国内长期属于空白。
面对没有先例、地质复杂、工程施工困难等诸多难题,中铁装备研发团队为这台“金刚钻”配备了众多首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制推进技术,为设备提供可靠、稳定的推进动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断面开挖机械式同步出渣系统,比泥水、真空等传统出渣方式效率更高、能耗更低,解决了开挖、出渣同步施工这一国际性难题;首创竖井远程控制系统,操作人员无需下井,首次实现井下全断面硬岩掘进无人施工。
中铁装备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与传统工法相比,施工人员减少50%以上,掘进效率却提高了2倍以上。掘进期间,“中铁号”实现了井下无人、自动掘进、地面远程操控,为类似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为千米级竖井全断面掘进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来源:科技日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
12月30日零时43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航天全年宇航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第12次发射,12战12捷!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主要有4项技术状态变化,均为可靠性增长及产品化项目,主要包括:优化一级伺服机构泵主轴结构,提高其抗疲劳强度和寿命;优化三级伺服机构阻尼器,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技术区地面供气设备采用智能减压阀,调压充气更加智能化;箭上口盖首次采用整体挤压成型工艺,后续该工艺可用于火箭壳段生产,替代当前的“蒙皮+桁条”铆接工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年,长三甲系列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状态。在疫情和任务的双重考验下,型号队伍顶住压力,持续优化设计,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同时优化发射场流程,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彰显了“金牌火箭”的实力。
(来源: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