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

来源:遥感 时间:2022/11/9
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为了配合“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五代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年10月至年1月对后司岙窑址及包括该窑址在内的上林湖水下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与勘探工作。这也是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上林湖越窑遗址—年考古工作计划》重要一环。

后司岙窑址远眺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后司岙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窑址。发掘过程严格按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面积近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无论是在考古学方法上还是窑场自身,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考古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在考古学方法上,本次发掘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首先是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遗迹的方式进行清理。每一文化层发掘过程中仅剔除泥土,留下所有的窑具、窑炉砖块以及各种青瓷产品,再进行三维扫描,制作三维立体图等,重要的标本在三维立体图上进行定位编号,使每一件编号器物都有清晰的三维座标。

其次是以九宫格方法进行标本的清理与采集。由于越窑遗址的堆积比较厚,堆积疏松,这一类型的窑址发掘一般以10×10米的规格进行。但如此大的探方会遗失一些遗物分布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在10×10米探方的基础上,以九宫格法将整个探方划分成九格,每一小格独立采集标本。

第三是所有的标本均统计与采集的方法。窑场的废品数量非常庞大,怎么采集与处理这些海量的标本,一直是瓷窑址考古中的难题。本次发掘以九宫格法分多个层级全部采集。首先数量相对较少的青瓷产品全部采集。窑具及其他遗物全部进行现场统计,之后按三个层级分别采集:典型及重要的标本进行编号和三维坐标基础上作小件采集;基本完整或较特殊但重复的标本全部采集;剩余现场装袋、写上标签后放置在窑址边上临时的工棚中,以备日再整理研究与现场博物馆的展示。

第四是发掘过程三维化全记录和古代窑场废弃过程的三维化重建。本次发掘过程中,大量使用包括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遥感、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全面记录每一层的发掘过程,并依此重建窑场形成过程的三维模型。三维记录分辨率,达到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这一发掘与记录过程,对今后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公布,亦将带来重大的变化。

第五是田野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为实现田野考古资料与信息记录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我们与北京博科鸿图公司展开合作,针对瓷窑址考古的特征,开发专门的记录系统,有效提高田野考古信息采集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考古工地管理的规范化。

第六是水陆考古的结合。作陆上发掘,水下考古工作运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与探地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系统获取了上林湖湖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平面声呐图像、环湖道路、古湖堤、古水道、古水坝等丰富的水下遗存,为内陆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提供宝贵经验。

现场激光三维扫描

(2)后司岙窑址本身的发掘收获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

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据此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咸通”年间前后秘色瓷占相当比例,在“中和”年间前后则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中期以后质量有所下降。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

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均为素面,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

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这种瓷质匣钵在至少“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咸通”年间前后瓷质匣钵已占相当的比例,而“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瓷质窑具主要是匣钵与匣钵盖,少量的垫具。匣钵主要有M型、钵型匣钵、筒型匣钵与直筒型等,均大小不一。匣钵之间除均用釉封口外,部分匣钵在套叠后作为盖部分的内面施有釉,封口的釉常见窑变现象。匣钵盖极浅,近M型,匣钵盖与M型匣钵中心均呈圆形浅下凹以放置器物,并有多个泥点。绝大多数器物均为满釉单件仰烧,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多个泥点间隔。少量器物为覆烧,覆烧器物使用环型匣钵,剖面呈L形,多个叠烧,宽沿上有泥点痕。匣钵的叠烧方式因器物高矮大小不同而不同,以M型与直筒型匣钵直接叠烧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钵型与M型、钵型与匣钵盖、钵型与钵型对扣后再多组叠烧、钵型上叠多个重叠的环型匣钵等。净瓶使用特殊的喇叭形匣钵。垫具总体上数量不多,以垫饼为主,亦见有少量的垫圈。垫饼中心多有较大的圆孔而呈圆环状,偶见实心呈饼状的。

瓷质匣钵上常见有刻划文字,以姓氏为主,亦有纪年、器物的自命名、吉祥语、“官”字款等。

瓷质匣钵层的正摄影像图

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炉使用砖坯砌筑,而外围的挡墙则用废弃的匣钵叠砌。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主要是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

同时,在后司岙窑址发现多个“官”字款的匣钵。年,在窑址北边的吴家溪一带出土有光化三年墓志罐一件,内有“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内容。与本窑址位置暗合。据此,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