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卫星由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团队耗时3年研制成功。其中,50名左右从本科到博士的在校学生,是研究团队的主力军。
图为参与“启明星”微纳卫星研发的武汉大学学生代表、博士生张雪峰在实验室内介绍“启明星”微纳卫星的相关情况。长江日报记者任勇摄
张雪峰(博士)
数字卫星系统研发
卫星上的传感器将信号传输到地面,我们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实时看到卫星的工作状态,并用动画形式来演示。并且这套系统可以向卫星发射指令,让卫星从某一角度到某一地点去拍摄,操控卫星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周昊(硕士)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以及集成
在“启明星”的研发过程中主要参与前期系统组织方案的研讨以及星上传感器的集成与测试的部分。
王广琦(博士)
卫星整体结构的设计
如何在这么小的体积之内放入如此之多的传感器,既要保证多功能,又要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还要确保卫星的重心平衡。我们利用很多三维分析软件,经过多次模拟分析,确保方案可行,然后进行设备加工制造,最后再来进行热控和振动的实验。确保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组装测试。
李津津(博士)
辐射定标的过程
就是将不同的尺寸类型的光源进行分配、组合。
陈俊博(硕士)
卫星数据处理工作
根据需求进行成像规划,对卫星发送指令,经过几何处理、辐射校正、在轨几何定标等一系列处理流程,形成标准数据产品,方便后续遥感定量应用与处理。
柯诗韵(硕士)
地面处理
几何校正、辐射定标,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路泽忠(博士)
卫星数据接收以及测控
我的研究方向是卫星应用规划,把从卫星上接收的数据分发到学生的手里,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科研。
林炜华(本科)
选择谱段
通过阅读资料收集国内外一些高光谱卫星的波段设置并且调研他们对应的一些应用目的,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参考这些波段设置,再结合现有的研究,找到遥感应用常用的一些波段设置。
饶可奕(硕士)
“启明星”后期的研究应用
我们未来对启明星的规划是遥感加AI,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光谱影像的智能解译。
黄淑娟(硕士)
后期夜光遥感的应用
充分利用“启明星”8个波段、分辨率21米的优势提升空间覆盖可控性,更好应用于城市的夜晚灯光观测。
李妩舟(博士)
卫星的姿态控制
通过星敏感器和陀螺仪找到最优化的组合方案。
可测量全球城市光污染
小小的“启明星”,能量却很巨大,其中有个最牛的地方:夜光遥感达到了8个波段,分辨率为21米。精度的提升以及空间覆盖可控性使“启明星”能更好地应用于城市的夜晚灯光观测。
图为在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启明星”微纳卫星的飞行演示图。长江日报记者任勇摄
光污染是目前比较严重也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