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9月16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研项目颗粒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该院完成的基于QCLAS技术的激光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两项科技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据了解,颗粒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历经6年,攻克了颗粒标物研制技术,解决了目前颗粒数量浓度标准物质测量范围窄、精度不高、效率低问题,打破了我国该标准物质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该项目由该院高级工程师朱永宏团队完成。项目针对颗粒物监测仪校准普遍使用的美国ISO试验颗粒标物价格高昂的问题,以新疆沙漠沙为原料制备得到了特征粒径D50定值为(10.28±0.24)μm,D90定值为(30.67±1.33)μm的新型颗粒标物,可替代美国ISO-1A2试验颗粒标物,打破国外垄断。与美国ISO-1A2试验粉尘相比,具有均匀性、稳定性好、售价低等优点。
该项目取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5篇、制定技术规范6项、建立社会公共计量标准2项。还研发构建了可发出气溶胶质量浓度为(25-)μg/m3,均匀性不超过5%,稳定性不超过5%的颗粒物监测仪的校准装置粉尘浓度仪检定装置自动称重系统。
经用户使用表明,项目研制的标准粉尘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定值准确可靠,可以替代进口标准物质(ISO-1A2);研发的低浓度颗粒物检测仪校准装置准确可靠,性能优良,为大气颗粒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准确可靠提供技术保障,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人员所作的项目工作总结、技术研究汇报、查新情况、效益情况等;听取了测试组组长汇报的测试情况以及用户介绍的使用情况。同时,进行了答辩和现场考察。
经鉴定会全体评审专家认真评审,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先进、研究思路新颖,在水基体系单分散物颗粒数量浓度标准制备、标定和低浓度颗粒物检测仪装置研发等方面有创新,有效地提高了粉尘浓度仪检定装置检定结果的准确性。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当天,评审专家还对基于QCLAS技术的激光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该系统创新性地将QCLAS(量子级联激光调谐吸收光谱)等技术应用于机动车尾气监测,能瞬间完成机动车尾气的采集测量,且同时捕获汽车的车牌、车身颜色、速度、加速度和气象信息,结合联网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客观的反应出机动车尾气排放信息。
该系统由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广俊博士团队完成,是依据国家2+26城市遥感建设体系建设完成的系统平台。项目根据当前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管理要求,研发出能利用遥测技术实时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的监控系统装置。实现了非接触、实时、高效监测机动车尾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为国家及各省市政府应对机动车污染提供精准化管理措施,从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该系统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专门针对城市主道路设计的全天候在线遥感监测汽柴油一体检测系统。设计了独有的四合一光学系统,可实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遥感模式的快速切换,通过采用激光光源结合激光光谱分析技术来实现机动车位尾气的不停车监控。其中研发分频锁相放大算法高于目前常见的四路独立探测结构,有利于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停车测量。该项目还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探测技术,通过InAsSb材料实现量子式光电转换。
该集数据采集、双向实时抓拍、数据审核、数据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检测精度高、稳定性好、响应时间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可以在0.7秒以内完成了尾气检测,达到ppm乃至ppb量级的检测精度,且不同成分的测量通道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检测效率高,维护成本低,可为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提供准确数据,为环境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大气环境改善提高了高效监督抽查手段,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人员所作的项目工作总结、技术研究汇报、测试情况、效益情况、查新情况、应用情况、用户使用情况等;听取了测试组组长汇报的测试情况。鉴定委员会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形成了鉴定意见。
经鉴定会全体评审专家认真评审,一致认为:该系统技术先进,创新性地将QCLAS(量子级联激光调谐吸收光谱)等技术应用于机动车尾气监测,大幅度地提高了机动车尾气监测的可靠性和测量精度,整体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据了解,当天,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张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刘建华,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屈宏强,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研究员张杨,郑州大学教授周清雷,河南省电子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申湘峰作为这两个项目的鉴定委员参加鉴了定会。
(本报全媒体记者练爱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