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遥感 >> 遥感资源 >> 正文 >> 正文

纳贤中山大学测绘学院极地与海洋遥感团

来源:遥感 时间:2022/7/11

主题词

遥感学报、中山大学、测绘科学

极地与海洋遥感

一、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年4月,坐落在美丽的宜居城市珠海。学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基本导向,围绕国家“深空深海深地和极地探测”前沿领域,主建“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重点部署四大研究方向,即先进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导航技术、极地与海洋遥感以及环境遥感。

学院重点部署的四大研究方向

目前学院拥有包括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在内的专任教师及科研人员60余人。围绕四大研究方向,学院组建了四个研究团队。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三周年教职工合影

二、极地与海洋遥感团队简介

1.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空-天-冰-海的立体观测与机制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内容:

(1)极地空天遥感观测技术:遥感辐射传输机理研究、极地冰雪遥感、海洋遥感、极地探测传感器研制、无人机遥感技术等;

(2)极地海洋立体观测技术:海底地形探测、冰下观测装备研制、海洋物理观测技术等;

(3)极地环境变化认知与应用:极地冰盖物质损耗机制研究、极地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极地环境信息集成等。

团队研究方向

2.研究成果

围绕极地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极地冰盖与海冰变化机制”关键科学问题,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综合极地空-天-冰-海立体观测技术,在极地冰盖物质损耗机制、海冰快速变化机理以及北极航道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构建了以极地小卫星-极地无人机-科考船现场观测-水下自主航行器等自主极地装备为核心的观测体系,对极地环境实现立体多维的时序监测;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遥感算法,多种数据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遥感-现场观测-模拟过程的结合共同揭示了南北极冰盖消融、退缩和崩解机制,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团队研究成果

3.团队规模

团队负责人:程晓,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先后4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10余次进入北极地区开展考察,牵头完成南极冰盖最高点我国“昆仑站”的选址测绘工作、牵头推动我国“极鹰”系列极地遥感无人机快速发展和体系构建、成功推动我国首颗极地观测小卫星-冰路卫星(BNU-1)的研制与成功发射应用。现任科技部“十四五”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总体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极地科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团队汇聚了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大地测量技术、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等极地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团结合作、稳定发展的科研队伍。现有科研人员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7人,博士后5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极地与海洋遥感团队

三、极地与海洋遥感团队人才招聘

1.招聘学科方向

极地冰雪遥感、海洋测绘、深海遥感、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等。

2.“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1)领军人才

从事具有重大创新性、发展前景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具有重要创新和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年龄不超过50周岁。

(2)中青年杰出人才

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创新前景,获得国内外认可的专业成就,取得国内外公认的科研成果,年龄不超过40周岁。

(3)青年学术骨干

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取得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成就,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专职研究人员

(1)特聘研究员

在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具有博士后、讲师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经历的人员,具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不少于3项的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数量可适当减少;国内申请者有作为负责人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任务的经历,海外引进人才有参与高水平科研任务的经历。年龄不超过38周岁。

(2)特聘副研究员

在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具有博士后、讲师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经历的人员,具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不少于2项代表性成果或1项特别突出的代表性成果;年龄不超过38周岁。

(3)博士后

有一定科研积累,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

四、联系方式

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15.html